
崔如琢作品《荷風盛世》(局部)
晨報記者 詹 皓
日前,國畫家崔如琢向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捐贈1億元人民幣,此舉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錢的數量當然是一個由頭,但是,一位國畫家哪來那么多錢?他為何要做如此巨額的捐贈呢?
作畫風格大手筆、高調門
記者了解到,崔如琢出生于1944年,曾拜北京國畫家李苦禪為師,上世紀80年代初,他飄洋過海去了美國。直到2003年前后,崔如琢才回到國內發展,而且發展速度猶如火箭,不但作品每方尺單價從2002年的8000多元,漲到目前的20萬元以上,中間還曾漲到過70萬元一尺。截至目前,崔如琢一人至少兩次刷新中國當代國畫最高拍賣紀錄,其多件作品拍賣破億元,2015年他的作品拍賣成交總額在3億元以上。
在畫壇,崔如琢向來以大手筆、高調門而聞名。他的個展,從南辦到北,每到一地,都有名流為之站臺,場面轟動; 個展的主辦單位也是當代中國畫壇的最高規格。崔如琢往往出手巨幅作品,他為人民大會堂所畫的《荷風盛世》長達22米,與歷史名作《江山如此多嬌》隔墻而立。
同時,崔如琢擁有國內最大的私人美術館崔如琢美術館,他還收購了日本伊豆高原美術館,改名為伊豆崔如琢美術館,成為在日本擁有最大私人人美術館的中國畫家。
“畫壇印鈔機”是如何煉成的
談及此次捐贈,崔如琢表示,自己12歲開始,就經常去故宮看古畫并臨摹,一待就是一天,故宮等于喂了他藝術上的第一口奶。這次捐贈,既是回報故宮和中國古代藝術的滋養之恩,也是希望為故宮的文物保護、研究做一點事情。
在記者跟崔如琢的接觸中,明顯感覺到他并非一個普通畫家,因為他很少談自己的藝術,更愿意談一些宏觀思維、歷史規律和人生哲理,即便炫富,也炫得很自然,身上兼有富豪、藝術家、鑒賞家和交際家的氣質,而他的成功故事,聽來更像是神話。
崔如琢在美國闖蕩多年,靠著報紙上的一則小廣告,吸引了臺灣一位政壇名宿的兒媳,她用2000美元買了崔如琢4張畫,還把畫給她老師黃君壁、張大千看。黃君璧看后,居然愿意用自己的畫跟崔如琢的畫對換;張大千也對女弟子說,崔如琢的畫筆墨不錯,可收。張大千的話成為崔如琢的人生拐點,當晚,崔如琢接到電話要訂畫100張,價格是12萬美元,接著,許多高端客戶被介紹過來,不到兩個月,崔如琢就掙了40萬美元。
后來,從不買畫的臺灣實業家王永慶花12萬美元買了崔如琢一張畫,震動臺灣企業界。1984年,崔如琢花20萬美元買了王永慶旗下一家公司的股權,該公司上市后,崔如琢套現拿到2800萬美元。1990年,崔如琢在銀行里的存款達3億多。
做財富的主人,樹立慈善形象
崔如琢雖為富豪畫家,卻不愿意守財,他說,“我要把錢花出去,學會做財富的主人”,這也許跟他年輕時經歷7次抄家,“每抄一次心里就明白一次”有關。30多年前,他就在海外收藏大量中國古代書畫精品,清初大畫家石濤的傳世作品一共才400件,崔如琢就擁有了100件左右,其中一套《石濤羅漢百開冊頁》已成無價之寶。
這些年,崔如琢的書畫價位迅速上揚,2011年,他位列胡潤百富榜中國藝術家第二位。在北京,他的私宅據說占地8畝,是打通4套別墅構建的私家園林。在藝術品市場表現不佳的近幾年,崔如琢的作品看不到頹勢,吸金能力頗強,這次捐給故宮的1億元,就是一位企業家最近買了他一件60米長卷的錢款。
做了財富主人的崔如琢,也在社會上留下慈善家的形象。2012年,他第一個在剛開業的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并向國博捐贈10件作品,而在市場上,他的作品動輒以千萬元成交。崔如琢還于2014年再度向國博捐贈作品30件,并計劃在10年內一共向國博捐贈作品100幅。汶川地震發生后,崔如琢曾捐款5000萬元成立公益基金,由此還獲得2008年“中華慈善獎”。
是否藝術營銷?靜觀其“后手”
如此善于揮金的崔如琢,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如何看待其“高舉高打”和藝術營銷之間的關系?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執行院長孔達達稱,在業界,崔如琢算是元老級的畫家了,本身并不需要通過捐贈來炒作; 而故宮博物院是頂級學術機構,并不缺這點資金,崔如琢在北京故宮開個展并搞捐贈,如此對接也屬正常,只是金額較大,業界有所震驚。而且這次捐贈沒有什么主題,有點泛泛的,一個沒有要求的捐贈,人們會覺得背后可能會有無限的要求,自然想去尋找他的“后手”。
如果一定要尋找崔如琢此舉的意圖,孔達達院長認為,要么是為他的作品將來被故宮收藏做預熱,要么是鞏固、增強他在藝術界的地位,或者為了獲得有關方面的重視。大家不妨靜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