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掃描關注中國教育報文化副刊中心微信公眾號“中教文化樂讀”
北京師范大學亞洲與華語電影研究中心主任周星認為,電影是跨文化的視覺表現對象,又是本土性的文化呈現對象。作為影像文化呈現,電影的表現手段和潮流變化,無疑都超越了地域限制而具有或明或隱的相互影響。近日,以梳理近年亞洲主要國家電影創作狀況為內容的《亞洲電影藍皮書》(周星 張燕主編 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本期我們選取該書的部分章節,為讀者介紹泰國教育主旋律電影《教師日記》。
《教師日記》是泰國著名導演尼斯瓦特·塔拉松的最新作品,該片獲得了泰國最權威的國家級獎項“泰國電影金天鵝獎”的六項大獎,并被泰國電影協會選送至美國參與2015年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角逐。
該電影沿襲了導演尼斯瓦特·塔拉松一貫的創作風格,清新唯美,溫馨感人。與其前三部作品不同的是,《教師日記》是一部改編自真實故事的教育題材影片,類似于中國的主旋律電影。不過,與經常陷入蒼白說教與煽情套路的中國同類題材主旋律電影不同的是,一貫注重娛樂性和商業價值的泰國電影的創作特點在《教師日記》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雖然是根據一位年輕教師到偏遠地區支教的真實故事改編,但《教師日記》并未因此而成為一部宣教意味濃厚的勵志片或是苦情味道十足的傳記片。相反,塔拉松及其創作團隊在保留真實故事基本內核的基礎上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將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勵志內涵,又有動人愛情故事的泰式青春愛情喜劇片。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薩馬特·素塔(Samart Suta)的泰國教師,多年以前,一次偶然的機會,素塔老師看到一則南奔府普美蓬水壩水上學校的新聞報道,了解到由于位置偏遠、條件艱苦,缺乏師資的水上學校已關閉多年,周邊村落的孩子們處于失學狀態。在與太太商量之后,素塔老師決定孤身一人遠赴這所遠離城市喧囂的水上學校任教。在沒有電,沒有手機信號,幾乎完全與世隔絕的水上學校,素塔老師一待就是九年。
可以看出,這是一個關于教育,關于奉獻的故事。但《教師日記》并未將影片僅僅定位于講述一段感人的勵志故事,而是加入了普通觀眾“喜聞樂見”的愛情要素,將教育主題和浪漫愛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為此,影片設置了明暗兩條敘事線。明線講述的是年輕教師宋和安跨時空的愛情故事,暗線則講述了宋和安與水上學校的孩子們的故事。
與虛構的愛情故事不同,水上學校孩子們的故事基本源自真實故事。正如盧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那樣,在水上學校這個偏遠而封閉的特殊環境里,安和宋用他們生動活潑、不拘一格的教育方法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快樂的人生體驗和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在現代化的清邁學校,安打破常規的教學方法卻遭到校長的斥責。在所謂現代性語境下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卻越來越趨于保守,越來越背離人的本性需求,在落后封閉的“前現代”的山區學校,自然的、直觀的、快樂的教育反而成為可能——或許這也是《教師日記》所表達的關于教育的深層次思考。
作為泰國電影中不多見的女教師角色,《教師日記》中安的形象對泰國觀眾來說無疑是新鮮和生動的。作為教師,安富有愛心,熱愛教育工作。在同事琪琪老師因為無法適應水上學校艱苦的環境而離開之后,安選擇留了下來,為僅有的七個學生上課,同時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在教育問題上,安喜歡打破常規,她讓孩子們用肢體語言介紹自己,讓孩子們跳到水里理解水的浮力問題。她個性要強,寧可被“流放”到偏僻的水上學校,也不愿洗掉手臂上的星星紋身。同時,作為普通女性,她也有正常的情感需求,她與未婚夫諾的關系雖然因為她到水上學校任教而一波三折,但她始終很在意與諾的感情,甚至為了與諾團聚而委屈地洗掉了她個性象征的紋身,并在諾的苦苦哀求后原諒了他的出軌行為。但最終,她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不是抱殘守缺、墨守成規的諾,而是在自己日記本另一頭的宋,于是,她果斷離開了諾,回到了水上學校,并終于見到了與自己心靈相通的宋。與完全虛構的安不同,宋與《教師日記》故事原型素塔老師相對接近,他們都是年輕的男老師,都為了山區的孩子而無私奉獻。
無論是作為鄉村教師,還是隔空戀人,安與宋的人物形象都是豐滿的,他們既有鄉村教師的無私奉獻精神,也有年輕男女的青春活力和豐富情感,尤其是擁有泰國青春愛情片常見的靚麗外形。這與中國電影觀眾熟悉的《一個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美麗的大腳》中的張美麗以及《鳳凰琴》中的余校長等鄉土氣息濃厚、人物特征相對單一的鄉村教師形象截然不同。當然,《教師日記》這種與中國同類題材電影反差巨大的人物塑造,是泰國電影類型化創作模式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