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特色化建設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優化學校管理、豐富學校內涵、提高學校品位的重要舉措。我校堅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以學校特色品牌打造來提高辦學品位,形成“特色立校、特色強校”的發展態勢,體現出“學生最優發展”的辦學特色,成為在浙江省內有較高聲譽的品牌學校。近年來,學校多次受到上級部門的表彰和獎勵,獲得了省文明單位、省教科研先進集體、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百年名校100強、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藝術教育特色單位、省綠色學校、省綠化模范單位、省教育科研100強、省教育創新基地學校等省級以上榮譽20多項,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管理經驗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浙江日報》、《中華新聞報》、《浙江教育信息報》、《臺州日報》等報刊多次報道,在省內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輻射作用。學校還與韓國、加拿大、匈牙利等國外多所學校建立了友好學校關系,進行廣泛的國際化合作與交流,省內一級重點中學也有40多所來校考察學習,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現把學校特色化建設工作總結如下:
一、以“合作探究”為教學策略,形成特色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校堅持“造就研究型教師,創設研究型課程,培養研究型學生”的辦學理念,以現代教育觀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尋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點,整合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論教,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深化課堂改革,以“每周一次的教師論壇”“課堂教學同課異構”“利用微格教室進行教學反思”為主要研究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負擔,提升師生平等駕馭課堂的能力,為師生共同發展搭建平臺。在高效教學模式構建中,各學科主流模式各具特色,符合新課改要求和學科特點,提升了課堂價值。目前學校力推的主流模式是“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實際上是一個探究式教學操作過程,要求以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調動學生主動參與,采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高效教學程序。它的具體環節是“創設情景、激發興趣——集中難點、指導探究——反饋訓練、鞏固應用——信息交流、總結評價——因勢利導、拓展遷移”。大力倡導“主動參與、探究發現、合作交流”的學習模式,并切實落實課堂教學中“自讀自練、析疑校正、分層達標、全面提高”的策略和課外學習中“教師引導、自主選題、分組協作、研究探索”的策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學校還出臺了《探究性教學改革方案及實施細則》,作出全面部署,要求教師轉變角色定位,每人開設合作學習和探究式教學研究課,變教為誘,變學為思,以誘達思,引導學生一起去探趣、探妙、探神、探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利用信息技術、實驗室、分組活動及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等拓寬課程資源,教師有機地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的熱點問題,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擴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使學習最終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探究和提高升華的主人。課堂教學評價上改變以往只關注教師“教”的觀念,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參與和體驗,以學論教,使每一節課都是師生不可重復的生命體驗。
通過高效教學活動的開展,辦學業績顯著提高,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在全省先進行列,先后有學生獲得省文科第一、第二名,省理科第六、第三、第二名,近幾年高考的各項指標均居臺州市首位,每年有60多人考入清華、北大、上海交大、中國科大、復旦大學、浙大等全國知名大學,每年有300人左右考上重點大學,向高等學校輸送了大量素質高、能力強、潛力大的優秀學子。學科競賽成績突出,近十年,共八次榮獲全國中學生學科競賽(浙江賽區)團體優勝獎。
二、以“三位一體”為評價模式,打造“三維協同”發展的辦學特色
根據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基本原理和長期的教育實踐,我校形成了校本化的管理行為系統、學生學習行為系統、教師教育行為系統,并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學習行為評價、教學行為評價、管理行為評價“三位一體”的網絡評價平臺,從而打造了學校、教師、學生“三維協同”發展的辦學特色。我校于2009年12月以《構建普通高中“三位一體”評價體系的研究》為創建項目被全國教科規劃辦、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全國特色高中創建項目學校,全國共有306所(浙江省15所)。
學習過程性評價是對學習的動機、效果、過程以及與學習密切相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全面的評價。根據《浙江省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將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方面確定為A級指標,并將每個A級指標分解成若干項“過程性指標”作為B級指標。然后以“學生成長檔案為基礎的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課堂教學中過程性記錄為基礎的教師評價,以學生模塊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為基礎的評價”這三條主線實施,由綜合素質評價小組進行評價,最終通過網絡操作平臺進行合成。
發展性教師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發展和課堂教學三個部分,并建立了自我調控與同行評價相結合的機制。這一機制以自我激勵為基礎,實施內在激勵,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通過自我評價、同行評價,形成反饋與矯正的系統,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不斷進行診斷、調整,以明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進而形成教師專業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模式。
學校管理實行民主管理,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并通過建立各項規章制度,形成學校的制度文化。學校管理行為的評價者既可以是上級領導、教師和學生,也可以是社區人員和家長,而發展性評價制度的確立,則保障了評價工作著眼于“形成性評價”,即形成自我發展的監控體系,推動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陷入評定等級的窠臼。
在“三位一體”評價的導引下,學生的合作、探究、對話的意識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個性得到了發展和張揚,反思習慣得到了強化,自主管理意識和學習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師的職業化意識,自我反思、終身學習意識,教育科研意識和團隊合作意識大大增強,還有力推動了教師教育行為的轉變,課堂中出現了多元化教學形式;學校制度文化建設得到完善,促進學校內涵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