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女生宿舍內遭學生狂扇被逼下跪”的視頻在網上熱播,引起網友廣泛關注。視頻中,一名身著校服的女學生被幾名同學狂扇耳光,并被逼下跪。針對此事,江西省玉山縣教體局回應稱,事情起因是該中學八年級和九年級兩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小矛盾而引發。(中國新聞網11月18日)
因日常生活中的小矛盾,就招呼上幾名同學,狂扇對方的耳光,并逼著對方下跪,這樣的情節發生在同一學校的兩位初中女生之間,的確有點超乎人的想象。但現實中,這樣的案例絕非孤例,類似的校園暴力事件不時見諸報端,近來還有持續高發的趨勢。在公共衛生學的視野里,校園暴力是被納入流行病學的范疇中調查的,這也說明校園暴力是不容回避的客觀存在。既然校園暴力是一個客觀存在,就得正視之,并積極謀求化解之道。
校園暴力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性問題,受學生個人、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從報道中可以看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都是處于青春期的學生。此階段的學生情緒不穩定,心理上不夠成熟,自控力差,受網絡和影視中暴力因素的影響較大,習慣以暴力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或解決矛盾。對此,學校不能再“火上澆油”,而應盡可能“釜底抽薪”,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予以切實有效的引導。
盡管校園暴力不是學校盡一己之力能化解的,但作為專門的育人機構,教師要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并在化解校園暴力中起好主導作用,如加強家校聯系,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并開展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盡可能減少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校園暴力。學校也要積極開展青春期教育,使學生能更好地認識處于青春期的自己,坦然面對青春期的困惑,提高應對人際沖突的能力。學校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更多的學生有釋放個性和才能的舞臺,有快樂的感受,體驗到同伴互敬互愛的好處。同時,學校雖然沒有辦法改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但可以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社會現象,提高學生認識社會的水平,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對于一些暴力傾向較為明顯的學生,學校要加強關注,采用師生結對、定期談心等形式,讓他們在學校得到更多的關愛與指導,盡量減少他們的暴力行為。說到底,化解校園暴力,需要多管齊下,但最重要就是要關注學生心理,做到攻心為上,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作者系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仁愛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