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襄城區以學校個性化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大打“文化牌”,像十二生肖、農歷二十四節氣、三字經、百家姓、腰鼓、石磙、碾子、石磨等傳統文化元素,被巧妙地植入全區學校,成為各校特色辦學的文化基因。
5年前,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內驅車不到一刻鐘,就能看到不少差距明顯的學校。如今,走進襄城區學校,不管在中心城區,還是在遠離城區的農村,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自2008年襄城區啟動個性化學校建設以來,該區以學校個性化文化建設為突破口,大打“文化牌”。在襄城區教育局局長張永成看來,當全區每一所學校都各具特色時,“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才真正落到實處。
在張永成的鼓勵和倡導下,像十二生肖、農歷二十四節氣、三字經、百家姓、腰鼓、石磙、碾子、石磨等傳統文化元素,被巧妙地植入全區學校,成為各校特色辦學的一部分。
特色發展讓薄弱校“揚眉吐氣”
襄陽市25中曾是一所“城墻內的薄弱學校”,每到招生季節,當地不少市民寧可把孩子送到其他學校,也不愿送到這里,導致學校生源一度緊缺。2005年9月,通過競爭上崗擔任校長的管少英,自己把桌子擺在學校門口招生,一周下來小學一年級僅有70人報名。
“課堂上孩子們大多是悶聲不響,但賽場上卻個個生龍活虎。”一次全省機器人大賽,讓管少英從這些學生身上看到了希望。
從第一次科技節的艱難嘗試,到參加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機器人創意大賽,學生科技創新活動逐漸實現了常態化。學校不僅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學校”稱號,還登上央視少兒春晚的舞臺。襄陽市25中實現了由薄弱校向科技特色校的完美轉身。
在許多人眼里,村小一直是薄弱校的代名詞——校園小、師資缺、學生少、質量差。5年前的賈洲小學,就是這樣的一所薄弱校,轄區內的學生上學舍近求遠,教師一進校就想調走。
這樣的學校怎么辦?張永成開始了他的“百花園式”構想:把辦學自主權交給校長,鼓勵校長們因校制宜,放開手腳開展個性化辦學探索。
“要滿足學生多樣性發展,興趣小組是一大法寶。”新集中學校長陳有國說。作為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們對身邊的植物感興趣,于是,新集中學將辦學理念定位為“生命教育”,讓學生珍愛生命,充滿生命的激情。
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陳有國帶著師生們上山下河,把各種植物移植到校園里。目前,學校建成了櫻花園、桂花園、紅楓葉園、銀杏園、綜合植物園,每個小花園既有鮮花草坪,又有灌木喬木,花草與樹木相互搭配,錯落有致。
課外興趣活動幫學生實現夢想
襄陽市第七初級中學是一所深受家長信賴的優質學校,教學成績連續10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然而,校長胡啟勝并沒有因此而興奮,“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幫助學生考高分,而在于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夢”。
為此,學校鼓勵學生參加課外興趣活動,組織了文學、美術、音樂、動漫等20多個社團,并全部納入學校課程體系,由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和特聘校外教師指導教學。
八(2)班學生陳澤陽學習成績不算突出,從小學過電子琴、吉他的他喜歡音樂,去年當上了學校音樂社社長。從此,陳澤陽不僅學會了科學管理時間,學習成績也逐漸提升。在班主任眼里,陳澤陽比過去更自信了。
和陳澤陽一樣,文學社團的演講比賽、主持人社團的詩歌朗誦、英語社團的英語話劇等,不僅解決了學生厭學、偏科等問題,而且讓許多后進生變成了更加自信的特長生。
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學校數學社在全國數學競賽中獲得1個全國一等獎、3個省一等獎;科技社在全國創意大賽中獲得團體金獎,10名參賽隊員全部獲個人金獎,學校被評為創新型學校,僅2010年就有90多名學生獲得創造發明專利。
“這幾年襄城區教育最大的成績不是學校建得漂亮了,而是校長都有了方向感,再也不是只以分數論英雄。把文化的基因片段植入每個學生體內,讓他們的人生有一個更厚實的基礎。”張永成說。
傳統文化教育讓每所學校成為立體教科書
在昭明小學校長王保明看來,閱讀是學校教育的文化之根。隨意走進該校的一間教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排碩大的開放式書架。王保明介紹,這些書大多是師生們自發捐獻的。每到課余時間,學生便可自由借閱,十分踴躍,實現了“圖書漂流”。
襄城區實驗小學自2008年起,開始創建楹聯特色學校。該校現已建起了楹聯長廊、楹聯階梯、楹聯林,各班級都設有楹聯小站。學校開發的楹聯校本課程“小學生學楹聯”,已覆蓋全校所有班級。同時,學校還設計楹聯晉級方案,鼓勵學生賞聯、讀聯、背聯、寫聯,爭當楹聯小學士、小碩士、小博士。
“每周征聯”活動不僅讓師生爭先恐后,也吸引了家長們踴躍參加。學生不僅在學校可以學習,回家跟父母“切磋”也逐漸成了一種時尚,甚至連學校旁邊的古治街,現在家家店鋪門口也都貼上了楹聯。
課堂變了,老師們忽然發現,課堂中的學生也變了,他們變得喜愛課堂,有時竟然要求老師延長課堂時間。然而,對張永成來說,最大的收獲,不是區域內多了幾位名校長或名師,而是每個學生都有了可喜的變化。
現在,襄城區中小學校都不愿再坐等教育局的行政指令安排,每所學校都在創建自己的特色品牌,不論是過去的名校,還是薄弱校,校長和教師們都在想方設法借助傳統文化給每個學生植入文化基因。
“或許,這比學校硬件的均衡和考試分數的均衡更有價值!”張永成說,“因為它正在改變學校傳統教育的唯分論,使每所學校都成為一本立體教科書,使每所學校都有一個獨特的教育故事。”(本報記者 黃興國 柯進 實習生 汪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