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變為地球村,各國文化在不斷碰撞中交融,在此背景下,要傳承、發展五千年燦爛文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教育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認為,要肩負起這樣的責任,教育不可無“神”。
這里所說的有“神”的教育,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遵循教育規律,這是教育內在之神;另一層是教育內在規律外化的狀態,使受教育者要有神采、有韻味,此為教育外在之神。
如何理解這個“神”字?篆字“神”,左邊是個“示”,上面兩橫,上短下長,古為“上”字,指上天;下面是三條,結合在一起,可理解為“上天垂向”,即自然、社會的現象、規律。右邊是個“申”,篆字是三個關口,由一條線貫通,意指通達自然、社會的現象與規律,是為“神”。做有“神”的教育,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符合社會、自然的現象與規律,要從傳統文化上尋找教育之根。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單就書法藝術來說便蘊含無窮的意蘊。就說“一”字,看似簡單,書寫起來亦有規矩:逆鋒行筆,頓筆,中鋒快速行筆,頓筆,回鋒。這個字的書寫過程告訴我們:人在做事之前先要反過來想一想,就是我們常說的逆向思維;頓筆告訴我們應三思而后行,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中鋒快速行筆,意指開始做事就要全力以赴、干凈利落;頓筆回鋒,就是最后的收尾,意指做事應善始善終。由此可見,漢字是最堅固的文化長城,每一個字都透出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
教育是文火慢燉,不能揠苗助長,必須要遵循規律,不能偏神。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記》中教學相長、長善救失,無不閃爍著對教育本質規律探索的光輝。中華文化自古就有兼容、開放的個性,在外來強勢文明的撞擊下依舊能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并不斷汲取各種文化的精華來充實自己。當前,教育工作者要用中華優秀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教育、浸潤、熏陶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像君子、淑女那樣有內涵、智慧和優雅的外在氣質。
學生要形成這種外在的氣質,便須秉承中華民族優秀而偉大的文化,樹立起文化的自信,讓優秀文化基因在學生身上得到傳承、讓燦爛文明的血液在他們體內流淌!失去了傳統,則我們的教育便失去了“神”。
讓我們的教育有“神”,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埋在孩子們內心深處,讓學生勇于擔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讓每個孩子的生命充滿溫暖,并綻放各自的精彩。(周志峰 北京市懷柔區第一中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