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裝備制造技術產教園展示的產品是目前博世力士樂公司最先進、最尖端的產品。”日前,博世力士樂氣動業務單元經理李信健告訴記者。
2012年,博世力士樂(常州)有限公司帶著800萬元設備入駐江南裝備制造技術產教園,正式與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結為“親家”。公司給學院的承諾是“設備絕不要學院一分錢”,并且公司全權負責設備的定期更新、維護和技術升級。
展開合作后,常州機電職院在產教園內成立了創新實驗中心,學院利用博世力士樂創新實驗中心里的設備,以工程現場做課堂,聘請其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做教師,構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的人才培養目標。
在常州機電職院精心打造的江南裝備制造技術產教園里,像這樣深度合作的企業還有30多家,西門子、安川電機、歐姆龍等知名企業就有近10家,并且所有企業都是帶著設備進駐產教園,企業投入設備價值達7431萬元。
學院院長曹根基說,這里就是學院專業發展的“集裝箱碼頭”,里面包含了眾多的、由各系各專業設立的“集裝箱”,“集裝箱”里有人才、有技術、有服務,“事情怎樣做就怎樣教,事情怎樣做就怎樣學”。
產教園將來自政府的支持、企業的捐贈和學院辦學優勢等各種資源有效整合,對人才支撐、政府服務、行業發展、區域經濟都形成了強大的反哺力。“集裝箱”里,政府負責平臺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度的考核,行業負責對服務產業發展、技術創新與積累等方面的評價,企業負責提供人才、技術需求信息和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學院則成立管理辦公室,負責“產教園”的日常管理工作。
整個產教園形成了政府、行業、企業、學校“四方共管”的管理模式,撬動了“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政校企融合的合作運行機制,最大限度滿足社會需求。
在這樣的機制下,不僅學校有了充足的實習實踐崗位,很多企業也獲益巨大。常州創勝特爾數控機床設備有限公司整體入駐產教園后,公司第一年就實現了年產值翻番。企業老總賴立迅說:“從當時想放棄辦企業,到現在每年毛利潤20億元,實在是沒想到。”目前,創勝特爾每年培訓學生600人次,完成教學時數1萬余個,公司管理層都是來自機電學院的學生,有的年薪已經超過了30萬元。
《中國教育報》2014年5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