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開學至今,總投資1.19億元、硬件設施堪稱國內一流的山東青島二中分校校園讓師生和家長贊不絕口。硬件上去了,教育教學如何爭創一流?如何正確處理好學生知識學習與個性發展的關系?如何在課堂內外系統性發展學生特長優勢?如何開拓一條新道路以真正形成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
為了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本學期開始,青島二中分校設計推行“學生優勢發展學院制管理”,這也是青島普通高中學校首次試水“學院制”。
“學院制”與大學不一樣
該校的“學院制”與大學不一樣,每個學院必須要完成國家規定的課程,此外,每周開設2門有特色的校本課程,以此來滿足、發掘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
在“學院”的設置上,學校充分調研了學生的需求,在高一年級設置6個學院,分別為科技學院、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理學學院、工程學院、經濟學院。高一新生入校之后網上選擇學院志愿,根據學生選擇結果,將學生分為10個單元,其中科技學院、藝術學院各1個單元,其他學院各為2個單元。每一個單元設置三個導師組,在開學一個月師生相互熟悉之后,學生在自己的任課教師里面選擇一位教師擔任導師。
記者了解到,在國內,普通高中學校實行“學院制”和“導師制”尚無先例。該校的“學院制”旨在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并激發學生的個性,使其更有激情與自信地面對未來的人生。每個學院設立1名學院長和1名副學院長。每個單元實行小班制管理,學生數量在40人以下,設3名導師,每名導師負責12—13名學生,使得每名學生都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和輔導。
在課程設置上,教育部規定的必修課,學生將分層次以選課走讀的方式完成。選修課方面,每個學院將針對學生單獨設計、開發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愛好與特長。按照學生的課程表,高一、高二的學生有2門本校老師獨立開發的校本課程,時間定于每周二、周四下午第三節課,例如,科技學院開設“智慧頭腦風暴”等,學校還設立了公選課,各學院組建不同類別的社團,如人文學院的“模擬聯合國”、法律社團、新聞協會等。
此外,每個學院還聯系駐青島科研機構、高校的專家、教授等定期舉辦講座,并在青島高新企業、高校實驗室中建立實踐基地。
充分挖掘開發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
學校各部門統籌協調,充分挖掘開發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支持。在特定時間,依據學院特色,通過開發開設校本課程、創建學生社團并開展社團活動、組織策劃學生特色活動等為學生個性發展搭建平臺;在政府部門、駐青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業中建立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參觀學習活動,開闊學生視野;建立“客座教授資源庫”,定期聘請專家學者到校,通過授課、講座、報告等形式,對學生進行熏陶。
據了解,目前,該校各學院的特色校本課程和特色社團已初具規模。例如:人文學院的“生活中的哲學”、“品讀歷史人物 塑造領袖氣質”、“異域風情”、“茶文化”等校本課程;記者團、朝陽時政社、文學社等學生社團;工程學院的“數碼圖像的處理與創意風暴”、“拆裝電腦識硬件”、“科技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校本課程,DIY化學社、綠色方舟等學生社團。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已有9個,目前正在持續開發中。
學校還及時制定了各項規章制度,通過制度明確了學院長、副學院長、導師工作職責及其考核評價體系,開發建立了學生個性發展電子評價系統,暢通家校溝通渠道,充分發揮相關人員的作用。開學至今,該校“學院制”管理的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管理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明顯提高
學生優勢發展學院制管理模式,在青島二中分校師生及家長中引起了較大反響。高一化學教師黃勇良表示,“學院制”管理模式對教師的要求明顯提高,在傳統的教育教學工作之外,要結合自身優勢開發校本課程、指導創建學生社團,支持學生個性發展,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全員育人導師的作用,免得在學生自主選擇導師時成為落選者。
科技學院新生江玥認為,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通過學院特色課程和活動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開闊視野,發展自身的優勢和能力。
青島二中校長孫先亮認為,“學院制”可以使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和發展自身特長素質,可以更加有針對性地發展自身特長素質。學生還可以在參與各類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未來成長做出規劃,這真正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
青島市委高校工委書記,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鄧云鋒稱贊該校在普通高中率先試點“學院制”管理模式:“當今社會發展呼喚創新型人才,創新人才應有顯著的個性特質和特長優勢,高中階段教育應該為創新人才培養發揮重要作用,應當為創新人才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高中試點‘學院制’管理是當前青島市中小學多樣化辦學和建設現代化學校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