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大學進行客觀、合理的評價和排序,不僅是學術界關注的課題,也是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由于這個問題牽涉大學發展的方向、大學的生源流向和大學對社會貢獻的導向,因而值得認真加以研究和解決。大學評價的標準源于評價的方法和理論基礎,關鍵在于理論是否先進、方法是否科學、數據是否準確。沈陽師范大學夏敏教授在這方面開展了一些創新性研究,他的專著《大學知識創造能力——評價與管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展現了大學評價和管理研究的一種新思路。
大學的基本職能之一是知識的創造和傳播,大學的知識創造能力是大學評價的一個根本指標。夏敏教授從大學的知識創造活動著手,運用知識系統工程理論和知識活動系統理論考察大學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職能,揭示大學知識創造能力的本質特征、內在結構和演化規律,從而開啟了大學評價研究的新視角。他指出,大學的知識創造能力包括大學教師自身的知識創造能力、大學教師傳授知識創造能力的能力,以及學生的知識創造能力這三個基本方面,同時也包括大學知識創造能力形成和發展的環境因素。一所大學的生命力,從根本上取決于其知識創新能力的有機構成,它決定了大學的整體學術水平和發展潛力。他特別強調大學教師傳授知識創造能力的能力。一個好的大學教師,不僅自己要有知識創造能力,而且要有效地將這種能力傳授給學生,使學生逐漸具備知識創造能力。這種傳授知識創造能力的能力正是教育的精髓,是作為一個教師最重要的本事。
衡量大學的知識創造能力,不能僅憑感覺和經驗,或簡單看一些外在指標,而是要立足于科學的調查研究,建立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以保證大學知識創造能力評價的客觀、合理、準確。夏敏教授給出的大學知識創造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有些指標是很有特色的,如衡量大學教師的知識創造能力,要考慮到大學教師的知識創造素質,包括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人格狀況;還要考慮到其知識創造潛力,包括個人科研成果增長趨勢,以及與本專業同時期科研發展趨勢的比較。又如衡量大學教師傳授知識創造能力的能力,要考慮到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研究成果引入課堂的能力,結合現實生活闡釋理論和方法的能力,將理論意義引申、詮釋生活現象的能力,等等。在衡量大學學生知識創造能力時,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創造素質、知識創造潛力、知識創造實力和知識創造影響力。
在夏敏教授的著作中,還提出了一些提高大學知識創造能力的管理策略,包括建立按照知識創造能力分配的方式,形成大學知識創造能力培育的文化氛圍,完善學生的創造性素質,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知識結構,促進群體知識創造能力的結構優化、傳播和共享,等等。大學評價的目的在于發現大學發展中的深層次問題,促進大學健康全面地發展。從大學的知識創造能力入手開展大學評價和管理研究,是大學治理的“治本”之路,能夠避免單純比項目、比經費、比人數、比規模這樣一些表層比較,將大學發展的重心真正放到創造型人才的培養上,為創新型國家建設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抓好大學知識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有助于提升大學的整體層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使一些目前核心競爭力還不強的大學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更好地發揮應有的社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