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備了基本辦學條件的情況下,現今若問辦學過程中什么最重要,無論教育局長還是學校校長,都會同指“辦出特色”。因為有了特色,學校的生存才有“脊柱”,才能獲得持續前行的力量。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主動適應教育發展方式轉型,用學校文化建設承載、體現特色,使每所學校“各有專攻”而不再共同追求分數、升學,最終“殊途同歸”使所有學生各有發展。如今襄城區的每一所學校,不管是位于中心城區還是坐落偏遠農村,都培育生長出了“自己的學校味”,而整個區域教育也實現了以文化之長補農村教育投入總量不足的短板,以文化之力提城區優質教育總量,實現了高位均衡發展。
教育的靈魂依附在學校個性文化之上
一個有一層樓高的篆字“書”,被做成一枚紅邊白底的陰文印章,十分醒目地鐫刻在賈洲小學校門內的一整面墻上,成為這所只有百余名學生的農村小學校園文化的“招牌”。這個頗有韻味的裝飾看上去很美,其實也“真沒花什么錢”:書法出自該校一名有此特長的教師之手;字是在水泥墻上摳出后,由學校全體教師輪番登梯爬高,接力用紅漆描出的。這個大大的“書”字,昭示著學校因陋就簡為本地農家孩子進行書法、繪畫等高雅文化熏陶的特色。校長張自立說:“賈洲小學的辦學理念就定位在‘寫好字,做好人’上。”每周五下午第二節課,是該校寫字課教學時間,而有書畫興趣的學生每天下午都有一小時可以免費學習。農村學校的確沒什么條件,但本校教師胡明獅和程勇在當地書畫界小有名氣,這就是資源。
九年一貫制的襄陽二十五中曾被稱為“城區的薄弱學校”,2005年秋季,剛剛通過競爭上崗擔任校長3個月的管少英曾親自在校門口招生,然而小學一年級只有70人報名。是一次全省機器人大賽的成功,讓管少英看到了學校的希望:課堂上、考試中孩子們多是灰頭土臉,可賽場上他們卻雙眼放光、小臉通紅,小小的機器人任由他們“使喚”,在小組對抗賽中表現出頑強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賽場下,管少英萌生了建設科技校園的念頭。從第一次科技節的艱難嘗試,到參加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機器人創意大賽,獲得“全國科技創新學校”稱號,再到登臺央視少兒春晚、亮相維也納金色大廳,二十五中實現了由薄弱學校到特色學校的華麗轉身。這所學校的發展歷程,非常典型地展現了襄城區以學校文化促教育均衡發展的方式和策略。
襄城區教育局張永成局長總在思考“教育轉型”的問題,他認為文化建設這一打造學校獨特品質的工程,說到底是辦學自主權的轉型,是把學校發展的自主權交給校長,讓校長因地制宜規劃學校的發展遠景和實施方案。“這幾年,襄城教育最大的成績不是學校建得漂亮了,而是校長都有了方向感;襄城教育因為找到靈魂而開始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這靈魂就依附在各學校的個性文化建設上,就是用個性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張永成說。
資源流向個性文化建設最需要的地方
當全區上下形成了共同的教育愿景,確立了用個性化推進均衡化的路徑時,教育資源的配置必然要有正確的導向和流向,必須要能促進工作。
襄陽七中是襄陽市一所社會公認的優質學校,最高峰時有年級平行班13個,教室里最多容納過90個學生。近年來學校刻意壓縮規模,控制班額,年級平行班減少到8個,班額控制在55人以內,由此騰出師資、騰出精力,也騰出6000平米綜合樓為校內24個學生社團提供專用活動場地。用該校校長胡啟勝的話說,“一所優質學校如果把好生源都招進來,其他學校怎么活?那樣沒法均衡發展。學校規模小了便于管理,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這個“更好”,指的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利好。用一整棟樓來做學生社團活動中心,這種看似“與中考無關”的規劃建設確實少見。而政府對這一“不務正業的行為”也大力支持,活動中心改建及配套設施所需的200萬元,全部由區政府埋單。
對中小學文化建設,襄城區政府確立了“資金隨著項目走”的投入方式,這為當地學校文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從2009年到2011年,全區連續3年分別投入2000萬元、4100萬元和3900萬元用于推進以體現學校個性為價值追求的學校標準化建設,同期還根據各學校個性文化建設的需要投入3558萬元用于配套設施建設。
地處農村的新集中學,教學樓比較舊,木質門窗老化,學校改造時有人提議先從裝修教學樓開始。校長陳有國覺得,樓雖舊但不存在安全問題,應該把有限的經費優先用在學校“生命教育”的特色建設上。結果,學校“四大基地”中的蔬菜和養殖基地為學生提供了勞動實踐的場所和機會,產品又全部供給學生食堂;食用菌基地和茶葉基地既為學生提供了實驗室,也讓學生從小掌握一技之長,而且由此激發的生命激情反過來促成了課堂的精彩。今年區政府為該校投入450萬元實施個性化改造,這所農村中學很快就要舊貌換新顏。
學校特色文化一旦形成,就需要特色教師進行“匹配”。襄城區的政策是特色教師特別配置。
2009年以來,區教育局聚集特色教師資源,使20余名特色教師先后進入相應的特色學校發揮課程改革的引領作用。自從開展學校個性文化建設后,各學校也都結合自己的特色定位,把目光投向了全區有特長的教師,教師流動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價值選擇。這又使得全區的人事調動體現了一種辦大教育的眼光和胸襟。同時,襄城區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除了在暑期開辦常規科目的培訓班外,也為各學校所需的特色教師進行“訂單式”培訓。
“三位一體”個性名片擦亮學校文化底色
“書香校園”昭明小學,在學校個性文化建設中走的第一步棋竟然是撤掉圖書館。此后,圖書被下分到各個班級,每個教室的后面都配備了一個開放式的書架,學校號召每個學生都來讀書、獻書,把學校變成書的海洋。現在,整個學校宛如一本立體教科書,師生行走其間如行走在書卷里。教學樓的每一個走廊就是一個文化長廊,從三年級起分別從地理、歷史、國防、天文4個領域對學生進行階梯式普及滲透;一個教室就如一冊書,所有班級以學生喜愛的國學經典名篇、名人命名,就連教師辦公室也經大家商量討論后用教育名家命名。校園內還開辟了一塊“風景區”,建造了曾在該校任教的革命家肖楚女陳列室,而小解說員全部是本校學生……校園成了一本立體教科書,每個細微處都透著文化育人的理念;校園同時也是一個教育故事、一個濃縮了襄陽歷史的旅游景點。
盡管各學校的文化特色不同,但把每一所都打造成“一本立體教科書、一個教育故事、一個旅游景點”三位一體文化名片的目標是相同的。當然,并不是每一所學校都具備昭明小學那樣得天獨厚的條件。如地處城鄉結合部的襄陽二十三中,學生家庭既有本地原住居民,也有外來務工人員,還有在附近租地種菜的農民,而學校本身也由4所學校合并而成。面對這樣復雜的情況,局長張永成帶著學校文化建設專班的人員加入了該校發展方向的研討。最終將學校文化定位在通過推行心理教育、建設太極文化走廊等來打造、傳遞“和”的理念,培養學生包容、向上的心態。
襄城區大多數學校在打造學校個性文化時,走的都是類似于二十三中的路子:學校挖掘、思考,教育局指導、提煉,社會力量建言、獻策,最終集各方智慧確定學校文化定位。學校再根據這一定位,圍繞理念文化、行為文化和視覺文化,向著“一本立體教科書、一個教育故事、一個旅游景點”的目標去努力。
在以楹聯為學校文化特色的襄城區實驗小學,張德蘭校長說:“楹聯文化并不是要培養什么詩人、楹聯家,而是讓學生從小受到文化的潤澤,讓他們的人生有更高的起點和更厚實的基礎。”襄城區每一所學校的個性文化建設,也不僅僅是為學生提供有限的知識或培養某方面的特長,而是為了讓城鄉所有學生都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有一顆健康的心靈,有一種從容的生命態度。學校文化成為優質教育新的增長點,襄城區一批批薄弱學校蛻變成長為優質學校。學校、社會共同開發了涵蓋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孝雅教育、體育藝術的校本教材,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成長需求。全區生源正態分布,農村學生不進城擇校,城區學校大班額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學生有好學上、上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