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論重點
重點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共同特點(教材第6-7頁)
總體思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的共性
答案要點:1、都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成果,都是全黨集體智慧。
2、都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都體現了中國特色。
3、都體現了中國民族特點,都具有中國民族形式。
常見錯誤: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重要意義”一題(教材第7-8頁)相混淆。
重點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意義(教材第7-8頁)
總體思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實現中國化?
答案要點:1、不斷取得勝利的保證。2、提供強大精神支柱。3、體現優良學風。
常見錯誤: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客觀必然性”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兩個內容(教材第3頁和4-5頁)相混淆。
重點3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
總體思路:貫穿于毛澤東思想的具有極大普遍性的思想。
答案要點: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實事求是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
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方法。
獨立自主即依靠本國人民努力、走適合自己的道路、辦好本國事業。
重點4科學發展觀的內容和意義(教材第28-30頁)
總體思路:基本內容共四點;意義共三點。
答案要點:基本內容——第一要義是發展,通過發展解決我們前進中的問題;核心是以人為本,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都要發展,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各方面建設,兼顧各種利益。
意義——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戰略思想,是對社會規律認識的深化,是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重大理論成果。
常見錯誤: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相混淆(教材第30頁)。
重點5鄧小平怎樣發展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教材第35頁)
答案要點:概括了實事求是的重要地位、闡述了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一致性、闡述了堅持實事求是的重大意義。
常見錯誤:與鄧小平領導恢復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過程相混淆(教材第34-35頁)。
重點6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教材第51-52頁)
總體思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之后要建立什么樣的社會?
答題要點:政治綱領——在政治上實行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
經濟綱領——在經濟上實行沒收官僚資本歸國家,沒收封建地主的土地歸農民;保護民族工商業。
文化綱領——在文化上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常見錯誤: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教材第48頁)相混淆。
重點7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教材第53-54頁)
總體思路:在農村建立紅色政權的原因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答案要點:
在農村建立紅色政權的原因——發展不平衡,農村有革命基礎,有紅軍,有共產黨。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武裝斗爭是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心內容,農村根據地是戰略陣地。
常見錯誤:兩個內容只答出一個。
重點8社會主義改造的意義和經驗(教材第67-68頁)
總體思路:社會主義改造對于新中國建設的作用和改造過程中獲得的寶貴經驗。
答案要點:
意義——我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制度基礎;和平方式完成改造,避免了社會沖突;制度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第一次實現了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經驗——建設與改造并舉,促進生產力發展;積極引導,逐步過渡;和平過渡,保證穩定。
常見錯誤:兩個內容只答出一個。
重點9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特點(教材第76-79頁)
總體思路: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本質論問題的突出貢獻。
答案要點:1、突出了社會主義目標(兩大目標:生產力目標和生產關系目標)。
2、突出了生產力基礎地位(強調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相結合)。
3、突出了生產關系目標(反對片面強調生產力)。
4、突出了社會主義的過程性(用了五個動詞)。
重點10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教材第84-85頁)
總體思路:為什么中國共產黨應該把發展作為自己的第一重要任務?
答案要點:(1)黨的執政地位和歷史責任決定的。(2)黨的先進性的根本體現。
(3)改革開放以來的重要經驗。
常見錯誤:答成“發展是硬道理”(教材第82-83頁)。
重點1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意義(教材第98-99頁)
總體思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指導作用
答案要點:(1)制定路線方針政策和確定戰略目標步驟的依據。(2)克服“左”和右的兩種錯誤主張的銳利武器。(3)有助于正確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重點12怎樣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教材第103-105頁)
總體思路:四個必須
答案要點:必須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必須堅持鞏固和發展團結穩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常見錯誤:答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容(教材第102頁)。
特別提醒:部分學員分不清思想路線和基本路線。
重點13鄧小平在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上的理論貢獻(教材第110-111頁)
答案要點:(1)指出判斷生產關系是否優越的標準是看能否發展生產力。(2)指出解放生產力的重要性。(3)指出要把社會主義基本矛盾與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結合起來。(4)指出解決矛盾的根本途徑是改革。
特別提醒:最好將毛澤東在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問題上的理論貢獻也了解一下。
重點14怎樣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教材第116頁)
總體思路:互相促進、注重統一、都為人民。
答案要點:首先,三者互相促進。其次, 把改革力度、發展速度、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最后,改善人民生活是三者重要結合點。
重點15我國為什么要建設創新型國家?(教材第133-134頁)
總體思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答成怎樣建設)
答案要點:首先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其次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常見錯誤:與“怎樣建設創新型國家?”相混淆(教材第134頁)。
重點16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教材第148頁)
總體思路:由公有制的性質及其作用決定。
答案要點:(1)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與社會發展大方向一致。(性質)
(2)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性質)
(3)控制國民經濟命脈,現代化建設的支柱,國家收入的重要來源,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作用)
(4)共同富裕的物質保證。(作用)
重點17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作用(教材第153頁)
總體思路:兩個提供、兩個促進。
答案要點:(1)提供產品和服務。(2)提供就業崗位。(3)促進公有制改革。(4)促進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