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影”正日益成為互聯網世界的新寵,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開始這種網上營銷模式。中國的互聯網廣告業將在未來5年內發展成超過300億美元的龐大市場,而微電影被看作是互聯網廣告的2.0版本,從去年以來成為資本追逐的熱點。
微電影將以“定制”為主——即每部微電影的投資都將來自于廣告客戶。
每個成功的微電影背后都有一個堅定的廣告主,微電影已經成為他們的營銷標配,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在嘗試微電影營銷。微電影“投放精準、渠道精細、互動傳播”特點與傳統電視廣告的“粗放式廣撒網、強制覆蓋”特點相比較,更容易告訴廣告主,“你的廣告費花在哪里了”,“是誰在看你的廣告”。這將改變廣告主的一些投放價值取向。微電影之所以火,就是中國廣告業發達,受眾傳播越來越依靠網絡渠道,同時就是廣告主對廣告效應的追求,尤其在投入與效益比上,更加對微電影情有獨鐘。微電影營銷具有以下明顯優勢:
一、更具吸引力。每個人都可能僅僅因為對微電影內容的好奇而播放、欣賞,而普通的企業廣告宣傳片卻無法吸引不相關觀眾的目光。
二、更具親和力。普通的企業宣傳片純粹以宣傳自身為目的,容易引起觀眾的抵觸情緒,而企業微電影的劇情、內容更容易讓人接受。
三、更具可看性。劇情賦予了企業微電影更豐富的表現形式,相對于千篇一律的企業宣傳片,企業微電影可以包含更豐富的創意元素。
四、更具傳播力。好的微電影作品能夠將企業品牌融于故事情節,與觀眾情感共鳴,因而觀眾的參與深度更有利于傳播。
為什么對很多營銷人員來說,微電影是個很大的挑戰?譚老師認為它不是靠你購買資源就能做起來的,不是靠“推”,而是靠內容本身拉動,靠用戶主動傳播。2011年我們搜集了300多部作品,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但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我們的方向將越來越清晰。
譚老師認為微電影的標準是:第一是故事性,第二是能夠與消費者產生共鳴,用戶看完一個微視頻后愿意轉發和評論,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尋找故事中出現的人和品牌,比如大眾銀行制作的老人環島旅行片子。好的微電影觸發用戶愿意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是核心,而不是企業自說自話。這對傳統的營銷方式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微電影不同于商業化的影視大片,也不同于視頻短片,它的營銷手段與效果評估也與微博等類似,是介乎于代表大眾言的微博與商業影視作品中間的一個新媒體網絡化的營銷手段。著名營銷專家譚小芳老師總結了適用中國的營銷,希望對各位有所助益:
一、動態營銷:所謂動態營銷,就是要根據市場中各種要素的變化,不斷地調整營銷思路,改進營銷措施,使營銷活動動態地適應市場變化。動態營銷的核心是掌握市場中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要掌握各種因素的變化就要進行調研。
二、刺激源頭:有消費者才有需求,依據消費者的需求研制生產出各類產品,進而有促銷活動。因此,消費者是營銷活動的源頭。所謂刺激源頭,就是將消費者視為營銷的源頭,通過營銷活動,不斷地刺激消費者購買需求及欲望,實現最大限度地服務消費者的。
三、價格適眾:價格的定位,也是影響營銷成敗的重要因素。對于求實、求廉心理很重的中國消費者,價格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購買行為。所謂適眾,一是產品的價位要得到產品所定位的消費群體大眾的認同;二是產品的價值要與同類型的眾多產品的價位相當;三是確定銷售價格后,所得利潤率要與經營同類產品的眾多經營者相當。
四、媒體組合:媒體組合就是將宣傳品牌的各類廣告媒體按適當的比例合理地組合使用,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樹立和提升品牌形象。媒介組合是一種綜合性的媒介現象,是未來媒介產業發展的一種趨勢,特別是多媒體和互聯網絡的出現,加快了媒介組合化的步伐。由于媒介的組合運作,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接觸媒介和運用媒介的基本方式。
五、網絡組織:組織起適度規模而且穩定的營銷隊伍,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營銷網絡組織。網絡組織,就是根據營銷的區域范圍,建立起穩定有序的相互支持協調的各級營銷組織。更有效率的做法是,生成組織結構和流程,在組織結構和流程之下不斷創新。這樣出來的才具有穩定性和連貫性,才能充分傳遞企業的價值觀,對其運營提供有效支撐。
對于企事業來說,微電影是完全為企業而定的影視營銷。這點與影視植入廣告相同,只不過它沒有采用廣告那生硬的宣傳方式,而是采用了一種更加柔和的,融入故事本身敘事風格中,使觀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企業品牌。微電影由于受到時間限制,因此微電影以情節制勝,這與商業大片有些類似,而企業可以比較輕松而自然地將品牌信息融入到故事情節中,以通過故事主人公的“事與情”達到升華、突出表現或引發關注情感共鳴等,我們以酒水行業分析一下傳統營銷。
過去酒水行業曾經流行過買場的壟斷營銷模式,也有人美其名曰是盤中盤模式,但是,很多白酒企業花了20萬買斷了一個大酒店的專供權,卻只派出一個、兩個促銷員;在廣告投放上,犯這種低級錯誤的就更多了,有的花了300萬請了個著名影星作為形象代言人,而沒有預留更多的錢去做廣告宣傳,只是在包裝上用了一下明星臉;有的企業為了打造品牌準備投放一千萬的戶外廣告,卻只花了3萬元請個業余設計師做畫面設計。這也就那怪,很多曾經紅極一時的大企業被廣告燒死了,沒有效果,肯定是投放廣告越多,成本越高,虧損越大,甚至,很多廣告還起了反效果。
微電影不同于網絡視頻短片,它更偏向商業化,更偏向于影視專業制作。微電影一定是一個故事,不一定是品牌故事,但主要是品牌故事,而且它的背后一定是商業驅動,一定是專業化的制作,一定能夠起到商業電影一樣的視覺與情感享受。
總之,微電影與微博有異曲同工之意。微博是靠一百多字,圖片等有限信息支撐起大眾言論平臺,而微電影要想在短短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內打動觀眾,引發關注,一是靠故事性,二是靠與觀眾的情感共鳴,用戶看完一部微電影后愿意轉發和評論,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尋找故事中出現的人和品牌,比如大眾銀行制作的老人環島旅行微電影。好的微電影觸發用戶愿意做出相應的動作,這是核心,而不是企業自說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