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報記者陳拓 蘇圣華 這里是川蜀之地,群山連綿,江河縱橫,風光宜人,金秋時節,萬樹姹紫嫣紅,百華爭奇斗艷。斑斕的色彩與藍天、白云、山川、河流構成一幅醉人的畫卷;3000里紅葉有如春花怒放,紅濤泛波,金黃流丹,裝飾著三千里江山;秋風乍起之時,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雪山、溫泉、森林、紅葉、藏羌文化,構成中華大地一道神奇的夢幻走廊。當人們沉醉在美輪美奐的蜀中美色中時,也常常被這里濃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除了這些佳色美景,還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有歷屆眉山東坡文化節、彭祖壽星節、青神竹編藝術節、丹棱嗩吶節等,更有西晉文學家李密、宋代大文豪蘇氏三父子,有長安畫派創始人石魯和中國著名書畫家、詩人、美術教育家馮建吳。 這里孕育著千百年來各個領域獨領風騷的人物。如果說漫步其中,看到的大多是歷史的精粹,那么,眼前的這位,在中國美術事業蓬勃發展的當代,足以光芒四射。 她就是來自蘇東坡故里四川眉山,被人們稱為中國21世紀巾幗畫家的何學斌(筆名:乙尼)。研究生畢業的何學斌,以40出頭的黃金年齡,在中國畫壇奔馳了近20個春秋。她的作品先后發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周刊》、《工人日報》、《四川日報》、《深圳特區報》、《珠海特區報》、《粵港信息報》等報刊。她的藝術事跡被中央電視臺、陽光衛視、重慶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山水電視臺等多家新聞媒體報道,其作品《江山數青峰》、《云淡風輕》、《秋江帆影》、《蒸蒸日上》、《風葉青蔥亦自香》、《百魚圖》、《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荷塘賞畫》、《青山不墨千秋畫》、《踏春》、《山寨金秋》、《八仙過海》、《出淤泥不染》、《長江日醉》、《峽江行舟》、《白鶴朝陽》等分別為中南海、全國人大會議中心、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中央軍委西山會議廳、國務院北戴河管理處、外交部大連釣魚臺山莊、中央電視臺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總政、總后、總裝,中國武警總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收藏,并著有《何學斌國畫集(一)》、《何學斌國畫集(二)》(劉文西題)、《何學斌山水畫集》(沈鵬題簽)、《白鶴朝陽圖》等五部國畫集。 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并擔任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執行理事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書畫交流藝術中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電視臺藝術主編、中國文物學會書畫雕塑委員會委員的何學斌,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為國家級專家、中南海特聘畫家,并作為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奧運會公益愛心大使,被國家人事部授予“著名國畫藝術家”稱號。盛譽之下的何學斌,仍孜孜不倦,一次次留連于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和繁華都市之間,采蜜于大眾百姓日常田家農舍,遍訪名家大師、書畫同行,博采眾長,頗得各地大師真傳。十多年來,她的作品先后在美國、法國、澳洲、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我國澳門、香港、臺灣地區以及北京、天津、重慶、南京、廣州等城市展出,深受大家歡迎。 她自幼喜愛書畫,常研不懈,博學善思。擅長于工筆花鳥、人物、山水,亦精書法,可謂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并以其奇異的想象、浪漫的手法,聽憑天性,自由揮灑。用清新淡雅的風格、濃淡相宜的筆韻、詩情并茂的作品熏染著每一位熱愛藝術的人,贏得了廣大收藏家們的青睞。 在何學斌才華橫溢的作品里,觀者總能感受到一股濃濃的鄉土情懷和一顆無私無欲的菩提之心,以四川山嶺為依托的畫作《云淡風輕》是從莽莽昆侖的高山峻嶺處逶迤而來,瀟灑磅礴;那始于家鄉的涓涓細流,在永不停息地奔海入流中與靈魂相撞創造出《秋江帆影》……她的《灑向人家皆是愛》、《留取潔心在人間》等等“無物不著意,無景不含情”,看似在畫傳統意義上的花鳥、山和水、人與物,背后都是心底的濃濃鄉情和靈魂深處佛德禪念的交融。人們評論她的畫“無山不美,無水不秀。”她的畫不僅是藝術家的修養體現更是對鄉土、對藝術、對人生世事的深刻思考。她的畫,不僅注重文思,也追求內在精神,更追求靈魂與內在情感及精神的體現。她常說,畫家的實力在作品,畫家要用作品說話,作品才有內涵,才有力量。詩、書、畫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正是她所追求的。 多年來,對于一直走在藝術和市場最前沿的何學斌而言,她真正的欣慰不是來自藝術背后的商業市場和物質的豐盈,而在于她自己人品和畫品的依然純凈與質樸光華。有人形容她“紙小天地廣,精思遐想多,大壑藏胸臆,腕底自嵯峨”,“靜而參天地,由筆墨之技而引生活之道。”仔細品味她畫筆下涌出的山泉溪澗和煙霞云壑,便可懂她的心。 由畫及人,何學斌的血液與靈魂里究竟流淌著什么東西能讓一個女人書寫如此豐富的色彩和人生?是什么讓她既具川中女人的豪杰肝膽,又具靈山秀水的惠質蘭心?是什么成就了她一個恢宏時代里的鏗鏘之聲,演繹了藝術領域的不朽篇章?本文將通過拾遺補闕,透過她的冠冕與輝煌、帶您走近真正的何學斌,品讀她的人生故事,領略大師背后鮮為人知的人生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