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治理學校,方式不外乎這樣幾種:
一是“人治”。說得雅一點,就是依靠校長個人的人格魅力治校。校長有能力,有魄力,有魅力,也有一身的榮譽,一身的光環。在他的帶領下,學!耙荒暌粋樣,三年大變樣”,老師們從學校的發展中感受到了職業的自豪,所以,大家對他心悅誠服,慢慢地也就養成了校長“惟我獨尊”“舍我其誰”的心態和工作方式。凡事不太會跟班子成員商量、研究,也無需遵循這個規章那個制度,自己一人說了算——“這個問題行,就這么定了”“那個問題不行,你不用再說了!”
大樹底下固然好乘涼,但“大樹底下不長草”。一旦這個“魅力校長”退休了或調離了,副職因為平時缺少歷練的機會,一下子上不了手,接不上來,而成“方圓”的“規矩”——規章制度又不健全,學校的平穩發展就極易受到影響。原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談及“教育家校長”的標準時說,作為教育家校長要有兩個境界:一是帶出一所好學校,可以實踐“有一個好校長就有一所好學!;二是構建好的學校文化,可以做到“一個好校長走了還是一所好學校”。但事實上,確實有校長退休或調離后學校就不再是個好學校的情況,雖不普遍,但也絕不鮮見。
二是“錢治”。教師也是食人間煙火的凡人,也要養家糊口,適當運用金錢或物質獎勵的方式也是應該的。而且,在初始階段,這種方式很有效,甚至立竿見影。
但“錢治”畢竟不是持久有效的辦法:第一,它容易產生剛性。說得直白一點,就是員工們都希望錢發得越來越多,如果今年的錢比上年少了,大家的干勁、熱情就容易消減。第二,金錢有害興趣。有這樣一個例子:老漢屋旁有塊草地,學生天天來踢球,很是吵鬧。家人要趕學生走,老漢制止,反給學生發紅包,每個紅包10元錢,并說:“歡迎明天再來。”學生高興,次日果然又來了,老漢又給每人發紅包,里面放7元錢,第三天放5元,第四天來的學生少多了,不到平時的一半,老漢仍給紅包,每個里面只有2.5元,第五天學生都不來了。個中道理,頗耐人尋味。第三,只靠金錢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下屬很可能就只會想到金錢。本來,付出了勞動,給以一定的報酬作為肯定,但操作不好,很容易使邏輯關系顛倒過來,“看菜下飯”——給多少錢做多少事,甚至討價還價,跟菜市場做買賣似的。
從現實情況看,一些學校之所以能實行“錢治”,是因為有一筆不菲的擇校費、借讀費,越是重點校、名校收入越高。但根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今后是要逐步取消這些收費項目的。沒有了這筆收入,“錢治”如何延續?
三是“規治”。即以規章制度治校。常說“××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其實,競爭外顯為人才的競爭,其本質實為制度的競爭,沒有好的制度,人才既難以脫穎而出,更難以發揮作用。
有這樣一個故事:7人共同生活,他們摸索著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如何分食一鍋粥。方法一是指定一人負責分粥。大家很快發現,此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不管換誰,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方法二是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結果每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饑餓難挨。方法三是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開始此人還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方法四是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公平基本上做到了,但經;ハ喑镀,等粥分完時,粥也涼了。方法五是每人輪值,分粥者最后一個領粥。在此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儀器量過似的。他們幾經摸索,終于找到了一個“好制度”。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運用規章制度治理學校,員工因為規則明確,可以減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主觀隨意性;常規工作常規辦,不必遇到一個問題,就開一個會來研究,從而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因為“對事不對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可以減輕領導的壓力。
當然,什么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一味依靠制度管理,可能會過于剛性,就像兩個齒輪咬合,沒有潤滑劑,硬碰硬,很容易磨損。又如推磨時,如果不撒下麥子等,磨盤會發出刺耳的聲音,而且也很容易損壞。所以,有人說“制度是團隊堅韌的構架,離開文化的潤澤,就極易成為一口越補越漏的飯鍋”。
四是文化治校。任何管理最后都要上升到文化層面,都要形成一種自然秩序的學校文化。甚至可以這樣說,文化有多深,學校才能走多遠!要用文化的手段達成心靈的高度認同,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每一個崗位都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無需領導天天盯著、制度時時“卡”著,這樣,一個學校的自然秩序就形成了。這種“自然秩序”就是一種近乎本能的習慣,或者說,是一種常態,一種下意識,一種經過長期培養、歷練、規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狀態,一種無需過多思考即可再現的回憶。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腦中,成為一種特殊的記憶,一舉手一投足,都是優秀的外化。在這種文化里面,新進員工也會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很快融入其中,如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跟發展初期相比,這個時候很多制度就可以簡化,而不必那么復雜、繁瑣!秴瞧鸨鴷氛f“用眾者務易”,《易經》說“簡則易知”“易則易從”,大道至簡,“簡單管理”其實也是一種美!通常人們說,“三流的學校人管人,二流的學校制度管人,一流的學校文化管人”。真到了一流這個層面,那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了。
上述方式不可能單一運用,校長要善于打“組合拳”,但其中必有一個“主打”方式。這個“主打”方式該如何根據學校具體情況作出最優化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