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們發現,最成功的CEO首先是能化解沖突的人。說到沖突,企業中其實存在兩類極端情況。第一,高層間表面上和諧一致,喜歡避免沖突和爭取一致,以至于重要的事不會真正得到解決。另一種情況則是,為了個人得失在小事上你爭我奪、劍拔弩張,嚴重阻礙公司提升業績。 沖突太少會讓公司了無生氣,而沖突太多又會損傷元氣。成功的管理者往往將團隊的沖突控制在兩者之間,建設一個“高效緊張”的團隊。團隊成員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如使命、目標等方面,有相似見解,并以正確的方式就事關公司當前和未來的議題適當爭論。沖突雖然存在,但它創造了一種積極的能量,推動公司前進,成為了一種良性沖突。 馬修·巴雷特成為巴克萊銀行CEO后不久,就有意把沖突引入執委會(Exco)中。執委會成員包括負責不同部門的經理,每個成員都把部門利益放在首位,巴雷特決定改變這種局面。他告訴他們將解散Exco,一片沉默之后有人問為什么,他說:“我覺得大家再為一些無意義的事爭來爭去沒有意義。要么放棄Exco;要么你們說服自己,你們的首要工作是共同管理企業,次要工作才是自己那一塊。我希望據此創造一種為整體負責的意識。”這也確實解決了問題。 由此看來,CEO不僅要關注合理的沖突,也要以正確的方式來利用它們。當沖突發生時,也許隱藏在表面以下,而不是浮現在表面之上;也許能被認識到,但沒通過正確的方式解決。所以,首先要認識沖突,接受沖突永遠無法完全避免的事實。在公司上層營造一種積極的緊張關系,使那些最重要的沖突顯露出來。但正確的沖突如果調解不好,往往會產生可怕的結果。 當羅爾夫·克拉森接任一家大型醫療公司的CEO時,意外地發現自己面臨一個非常艱難的處境。該公司一直考慮實施一項收購,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前任CEO的擁護,整個高層團隊似乎也都表示支持。但接任這一工作之后不久,克拉森發現團隊當中有一些人實際上持懷疑態度。隨后,克拉森邀請所有成員進行了一次開誠布公的討論。當團隊成員意識到上層能容忍甚至擁抱異議時,提出了許多新的看法,以及對原有方案的質疑。最后得出結論,該交易從財務角度來看可能會有用,但它在戰略上并不得當,于是他們決定放棄。六個月之后,一個更好的收購機會來了,此時,團隊有足夠的資源、時間以及相互信任來采取行動,結果并購大獲成功。 另一位CEO道格拉斯·科南特(Douglas Conant)也是一個解決沖突的高手。當他2001年擔任金寶湯食品公司總裁一職時,過去十年間,團隊中沒有對該組織完成什么目標達成共識,領導者們已被沖突的事項和內訌所消耗,互相推諉、指責。科南特上任后,坦率地面對每一個沖突,但他不可能立即解決這些問題。為此,他為所有管理人員創建了一個協調一致的基礎。在他任期的頭三個月,他和領導團隊一起工作,創造了一份價值聲明及品牌宗旨。在其宗旨下,所有暫時的矛盾和分歧統一到了共同的目標上。金寶湯食品公司的產品質量也逐步提高,創新層出不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