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團隊中,管理者對接收到的不良績效,有的想避免與員工不愉快的對話而不愿及時采取反饋措施,寄希望于問題自行消失;有的雖采取了糾正行動,但卻因缺乏“管理數據”的系統記錄和處理方式欠妥,導致和部屬的關系出現緊張。若欲使糾正行為產生積極的效果,管理者需要進行以下的技巧修煉: 一、面對不良績效表現,管理者要有采取強制行動的管理勇氣 對不良績效及時進行糾正,是管理者很重要的領導職責。對不良績效表現置之不理或拖延糾正行為,對團隊、管理者和個人都會產生危害作用。 在一個團隊中,任何一個人的不良工作結果和低質量的工作,都可能成為決定團隊整體表現的短板。而且,消極的行為和不良的工作態度則如同瘟疫,不加以糾正,很快就能形成風氣,那么組織中一系列標準和規范就慢慢遭到侵蝕。 對員工來說,他的工作成果和工作質量長期達不到標準,會影響到他對自己是否勝任這份工作的信心產生懷疑。而長期的不遵守規范,也會破壞他與其他人的關系 二、明確處理不良績效的目的 處理行為并不意味著懲罰員工,核心目的是提醒員工盡快回到正規,使績效得到改善。一個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他拒絕不了你的真誠。基于正確的處理目的,展開坦誠的對話,你的糾正行為就不會引起負面反彈,反而會獲得員工的積極配合,甚至會激發他們達到很高的績效。 三、設計有效的糾正行為實施程序 要想使糾正行動產生積極的效果,事前通過案頭工作對程序進行一定規劃設計是必要的。一次有效的糾正行為,應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管理者有清晰的“管理數據”的記錄。客觀實際的數據記錄,可有效引導雙方把關注點放到情境、事件或行為上,“對事不對人”是進行坦誠對話的基礎。 2.思考有無必要采取一次糾正行動。為避免掉入“吹毛求疵”的陷阱中,管理者要回答三個問題:員工現有績效與期望績效之間的差距是什么?員工現有績效的負面影響大嗎?有無員工不可控的因素造成了他的績效問題? 3.做一份實施面談的行動計劃,并做好相應準備。計劃中除注明舉行面談的時間和地點、議題和議程外,還要從自身經驗出發來預測妨礙糾正行動成功的障礙,并制定出克服障礙的辦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