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教育品牌的回歸與跨越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www.aoli.net.cn 發布時間:2012/1/1 22:39:10
| 俞敏洪:教育品牌的回歸與跨越 |
|
第四屆中國品牌節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萬人大禮堂隆重開幕。本屆主題為“回歸與跨越”,品牌中國網、新浪網、中國經濟網進行全程直播。圖為:全國青聯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發表演講。 俞敏洪: 我來談一談有關中國教育的問題。有的時候一個商品的名稱或者一個大學可以代表一個國家。比如說,三星代表了韓國的形象,索尼代表了日本形象。當我們想到日本的時候,也會想到日本的東京大學。我出國的次數比較多,有個非常深刻的體會,走到那兒都是中國制造,但沒有一樣東西是真正有品牌的。在日本買一個老虎鉗,日本材料是40元一把,中國材料的是1.5美元。我們講中國創造講了很多年,但是中國創造的東西,很難在國際上有影響力,我們做了很多自己的牌子,聯想、海爾等等。但是在世界的電器商店和電腦商店中,這些廠家制造的產品依然非常少,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日本電器商的產品。 這意味著什么?中國在市場競爭史中非常落后。國有企業擠進世界五百強,不是靠技術,不是靠市場,靠的是壟斷,靠的是資源集中。想到教育,我們有北大、清華、復旦等等,我很為這些大學感到驕傲,他們確實是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但是北大清華的世界排名都是200位左右,可見全世界范圍之內,世界100位大學之中,沒有中國大學的位置。這意味著中國教育在世界上是沒有品牌的。 中國教育提出了無數的要做一流的大學的口號,中國大學的人數已經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非常可惜的是我們只有數量的成長,沒有質量的成長,沒有真正本質上的提高。中國大學這幾年中有過幾次擴招和合并,目的是創造世界一流大學。新校園帶來的好處是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進入中國一流大學。但是中國品牌大學的品牌化、同質化是非常嚴重的。不光是外表的同質,從封面上來看,分別不出什么大學。我去過中國400所大學,每個大學的建筑都是一樣的,質量都是一樣的,但我感覺都不是為100年而造的。中國的大學在搬家的同時,把校園的傳統都統統端掉。以至于想到南京大學的時候,不敢去想南京大學是南京城中心鼓樓的老校園,因為那實際上只是南京大學的一小部分而已。我非常慶幸,北大清華沒有搬走。 中國的教育要有品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絕對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一個人要讓別人相信你,絕對不是做一兩件事就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而是要用半輩子、一輩子。從信任開始。慢慢對你的人格、品牌產生信心。直到有一天,別人對你產生某種信仰的時候,你就完成了個人品牌的建設。中國教育目前的現狀必須改變,因為中國教育基本上進入了全功利教育時代,上小學的目的是為了上最好的初中,上最好初中的目的是為了上最好的高中,上最好高中的目的是上最好的大學。這些最好小學、最好初中、最好高中的定義到底是什么,沒有人知道。所以,并不知道上完最好大學之后到底要干什么。中國的教育,從小學到大學的行政化,直接導致了各級教育領導不再對自己本身負責,而是對自己的官位負責,導致不需要用自己終身的責任和使命承擔。 中國教育要變革,首先要從教育的目的開始,在教育的發展中間,有兩個字需要同時進行,一個叫變,一個叫不變。變的是什么?世界永遠在變,世界中的知識、信息永遠在變。所以教育必須跟上世界的變化、知識的變化和信息的變化。教育必須超前時代才能進一步發展。世界上的許多革命都是由教育引起的革命,包括信息革命。教育中有一些東西是永遠不變的,自由思想的培養,研究思想的培養,創造力、想象力、人格培養都是教育當中永恒不變的內容。如果這些可以做到,百年以后,中國可以出現擁有世界品牌的大學、中學、小學,將會躋身于世界前100大學之內。 如果要建設中國教育的品牌,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從觀念上入手。要對永恒產生尊敬,保持中華文化當中最優秀的東西。中國號稱擁有超過千年的教育,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只有旅游景點,沒有任何教育的延續。 像胡錦濤主席所說一樣,我們不能再折騰,我們應該為了永恒做點事情,包括中國的品牌建設。 中國教育品牌建設不能從嘴巴入手,而應該從制度入手。制度應該有一種信任,即來自民間力量的信任。對中國教育不斷投入的同時,必須加大對民營教育投入的信任。中國在過去也有很多著名的私立大學,比如說南開大學、廈門大學等都是解放之前的私立大學。中國對于教育和企業的自主信任做得還遠遠不夠。只要放手讓人們去干,迎來的永遠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以及制度對人民的保護。如果是這樣的話,在未來中國就能看到中國企業品牌和教育品牌真正的希望。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