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策劃催生教育改革
教育策劃是現代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必然產物。就競爭自身的發展而言,大體上經歷了由傳統競爭到現代競爭兩個重要階段。傳統競爭主要表現為自發的、狹隘的競爭;現代競爭主要表現為自覺的、開放的、公平的競爭。目前,我國的教育競爭受來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教育內部供求矛盾和國際教育競爭的諸多影響,主要表現在學生升學和就業的競爭,同時派生出了教育觀念、教育經費、教育資源配置、教育質量、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等方面的競爭。在教育競爭的過程中,誰想在競爭中占主動地位,誰就必須出奇制勝,而出奇制勝就必須通過教育策劃來完成。因此,現代教育策劃是現代教育競爭日益加劇的必然產物。
教育改革個性化傾向和創辦特色學校需要自覺的、科學的教育策劃。在教育競爭不斷加劇的態勢下,大批特色學校不斷涌現。然而,這些特色學校的出現,大多是在自發的教育創意及其實施中產生的。但是,僅靠目前這種自發的、經驗層次的教育策劃是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教育個性化傾向和大批特色學校涌現的客觀需要。因此,必須在自覺的、科學的層次上對教育策劃的有關理論、技術、方法等進行系統的研究,從而為促進教育改革個性化和進一步創辦特色學校提供科學依據。
民辦(私立)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是現代教育策劃產生的直接動力。我國的民辦(私立)教育作為公辦教育的重要補充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民辦(私立)學校的舉辦者對所舉辦的學校既有所有權,又有管理權,承擔著比公辦學校更大的風險,因而,更關心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般來說,民辦(私立)學校的投資者大多數僅限于擁有資金,對所舉辦的學校有所有權,但不懂教育教學管理和業務工作,急需專家或內行幫其出謀劃策;民辦(私立)學校,尤其是新辦學校缺乏公眾形象和社會信譽,非常需要學校形象策劃;民辦(私立)學校與政府、公辦學校及其他民辦學校之間缺乏穩定的、良好的人際關系,必須通過公關策劃建立良好的公共關系;民辦(私立)學校的資金缺乏固定的渠道和穩定的來源,必須通過投資策劃,開源節流,確保辦學資金正常運轉;民辦(私立)學校沒有固定的招生渠道和穩定的生源,必須通過與公辦學校不同的辦學特色策劃招攬學生;民辦(私立)學校缺乏正規的信息傳播渠道和方式,必須通過辦學廣告策劃進行自我宣傳,等等。只要對辦學有利,他們很樂意借用“外腦”幫其進行策劃,甚至不惜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進行有償策劃。總之,民辦(私立)教育比公辦教育更需要教育策劃,而且正在進行著自發的甚至是自覺的教育策劃實踐,它們不僅催生教育策劃理論的誕生,更呼喚教育策劃時代的早日到來。
教育改革的自由度不斷增加使教育策劃具有了獨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教育改革的自由度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增加。尤其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教育改革的自由度更呈現出急劇增加的趨勢。198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實施,主要解決了建國以來一直困擾教育發展的辦學體制和管理體制問題。在辦學體制方面確立了國家和省級辦大學、縣辦中學、鄉辦初中和村辦小學的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體制。在辦學體制上的簡政放權使各級政府有了各自相應的辦學自主權,這樣一來,辦學部門或單位就可以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對如何辦好所屬的學校進行自主的籌劃和實施。在學校管理體制方面確立了中小學實行校長負責制和高等學校實行黨委書記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的學校管理體制,使各級各類學校主要負責人有了國家教育方針指導下管理學校的自主權,可以就具體辦好一所學校進行謀劃和實施。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頒布實施,對1985年以來的教育體制改革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同時,又在教育思想、教育結構、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方面增加了改革的自由度,使我國的教育改革形成了以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全方位改革,使教育策劃具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教育策劃具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如果說“應試教育”中已經存在教育策劃因素的話,那么,這種教育策劃充其量只不過是為千方百計地提高升學率出謀劃策而已,其結果不僅使教育改革和發展走進了死胡同,而且也使教育策劃本身走進了死胡同。目前,盡管人們對素質教育的概念仍有不同認識,但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基本達成共識。對學生進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構建國家教育創新體系,對我國現行教育制度中不適應的部分進行徹底的改革。教育創新主要包括教育觀念創新、教育體制創新、教育結構創新、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手段創新、教育方法創新、教育管理創新及各級各類教育創新。教育創新首先必須有教育創意。根據策劃學理論,創意是一切策劃的核心。所以,教育創新必須通過以教育創意為核心的教育策劃才能由潛在的可能轉變為現實。因此,這種教育創新的客觀要求不僅使教育策劃呼之欲出,而且也為教育策劃功能的充分發揮提供了廣闊的歷史舞臺和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