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在院領導的主導下,與青島百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開設了“醫學人工智能基礎應用”課程,探索培養綜合型、創新型新醫療醫藥人才。
科技創新是國家近幾年的重要發展方向,國家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要聚焦人口、綠色和科技三大方面,科技領域著重發展科技創新和數字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基因技術、臨床醫學、深空深海、深海基地等方面被重點提及。
從綱要中不難看出,國家對未來科技創新的決心,要做到科技創新就需要大量的科技創新型人才,作為青海重要的醫學人才培養院校,青海衛生職業技術學院一直秉承“團結 勤奮 求實 創新”的校訓為社會培養醫療人才。為了更好的推進國家發展目標,學校一直穩中求變,不斷探索培養復合型醫療人才。
人工智能發展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1950年,數學家阿蘭·圖靈在其探索人工智能開創性論文的第一行提出“機器會思考嗎?”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人工智能”這個詞語正式誕生。當時對人工智能的定義是指機器以與人類相似的方式理解、思考和學習的能力,表明使用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的可能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工智能已擴展到機械定理證明、機器翻譯、專家系統、博弈論、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機器人和智能控制等研究領域。
“醫學人工智能基礎應用”課程包含人工智能技術解讀、人工智能基因應用、人工智能影像應用、人工智能藥品研發應用、人工智能大健康應用、人工智能智能決策應用等內容,課程通過案例、場景讓學生體會人工智能為醫療帶來的改變及改變背后的基礎原理。課堂中包含的實踐課堂,讓學生可以在VR的視角下學習人體器官結構,在智能決策系統中學習更多的病例的診療方案,在影像的三圍重建中了解病灶的細節,制定更詳盡的手術方案等。
人工智能的發展在每個細分領域都需要專業的學科人才的參與,其在醫療領域的發展就需要大量的臨床醫生的知識理論及應用實踐的指導,學校開設此門課程, 在拓寬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也為學生就業方向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方向。

VR虛擬仿真實驗室

VR實操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