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歷史上第一部電影《工廠的大門》在里昂誕生,法國成為電影藝術發源地。法國電影不拘一格又充滿個性,魅力獨特,在全球市場上始終保持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產量、票房及品質都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電影自發明以來,除了具有消遣、娛樂的功能以外,還承載傳播思想觀念和普及知識文化等一系列的教育功能。20世紀40年代,法國民眾開始更加關注教育不平等問題,政府自1945年起加快了圖書館、劇場、電影院等公共文化場所的建設步伐,并試圖通過大量的電影放映來改變城鄉接合部等地落后的文化面貌。
幼兒和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想象力、圖像感知和發散思維的重要時期。法國小學高年級以后開始進行電影文學與簡單的影像制作教育。初中以前注重直覺感知、影視素養和發散思維的培養。高中階段電影是必修課,開始進行電影美學、哲學和電影史的教育,并為以后有志于從事電影行業的學習提供鋪墊。通識教育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藝術感知與創意創新能力,職業化教育階段面向電影產業,突出精細化和專業化,培養專業電影人才。高等教育階段關注電影產業對于各類專業人才的精細化需求。
通識教育培養好奇心
法國的電影與視聽教育由通識教育和職業化教育兩部分組成。通識教育從幼兒園開始一直貫穿至高等教育階段,構成由淺入深、互融互通、因材施教的教育體系。
法國國民教育部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大綱中,明確規范了不同年齡段學生電影與視聽教育的目標和內容。2000—2002年,希拉克政府的教育與文化部長賈克·朗開始大力推進電影教育在中小學課堂中的發展。與此同時,法國中小學的電影教育在理念方面開始了新的轉向。賈克·朗提出,在中小學的電影通識教育中,不是把專業的電影學知識搬到課堂中。藝術具有給學生帶來沖擊和感動的特質,校園里的藝術教育應當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
這種電影教育理念的轉向一直延續到今天的法國校園。在中小學,電影不再是像文學、歷史一樣用來分析的,而是被看作可以帶來感受與情感的載體。通過電影,學生可以產生不一樣的、差異性的情感。這種側重于情感的特點將電影教育不僅僅局限在劇情中,而是鼓勵學生探索電影的方方面面。培養好奇心的教育客觀上促進了法國電影內容的多元化與差異化,活躍了電影市場,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低幼階段培養藝術敏感性
幼兒園階段主要是對兒童進行藝術敏感性訓練。通常情況下,幼兒園在每學年會組織兩次左右的集體觀影活動,以動畫片為主。觀影后,老師會通過與影片有關的圖案引導兒童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培養其好奇心。
在小學低年級(6—8歲)階段,教學目標是對于學生圖像認知與感知的培養。通過影像,讓學生表達看到了什么。訓練通常由“接受”和“表達”兩個部分組成。課堂上,老師會準備類似于連環畫式的教學工具,這種由若干卡片組成的連環畫上包含了電影的主要劇情。學生們可以在卡片上進行二度創作,老師還會帶領學生對卡片的順序進行重新排列。通過卡片,可以培養每一名學生差異性的藝術感知與不同的情感表達。從而完成從圖像信息接受、圖像思維表達到抽象思維表達的發展過程。
到了小學高年級(9—11歲)階段,學校除了培養藝術感知以外,電影教育開始嘗試圍繞電影的中心思想進行探討。進行討論的通常是一些經典和家喻戶曉的電影,而在難易程度上,也是由簡單到復雜逐漸遞進的。
初中(12—14歲)階段的電影教育通常是圍繞不同科目展開的,比如結合了藝術史、造型藝術和法語等科目。造型藝術課程從初中第二年開始,課堂上對圖像、影像作品的分析和創作占據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時還強調圖像作品所展現出的不同視角與不同觀點以及作品所承載的獨特意義。同學們也會通過計算機和攝像機的方式開始嘗試劇情性圖像的創作。
高中(14—17歲)的電影課程屬于法國畢業會考內容之一,是對初中電影課堂的深入和延續。電影教學開始呈現一定的專業性,更加注重個性化,依照學生個人興趣,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尋找各自的關注點。圖像、電影和視聽教育繼續結合不同科目進行,尤其是法語、歷史和藝術史。“藝術創造與活動—視覺藝術”屬于必修課,課堂教學采用主題討論和創作的形式,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加深對電影這一職業領域的了解。“電影與視聽”屬于選修課程,圍繞文化知識與電影專業知識進行,比如電影史、電影作者、鏡頭語言、社會文化等。這門課程將為接下來的電影課程做鋪墊。
專業教育培養電影人才
除了校園課程以外,法國中小學階段還開展豐富多彩的與電影和視聽教育相關的課外教學活動。法國國家電影局(CNC)分別在1994年、1989年和1998年創立了“電影與學校”“電影在初中”和“電影在高中”三個電影教學項目,在眾多合作的電影院放映,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欣賞高品質的經典電影作品。這三個項目每年受益的學生近百萬,其中一半是中學生。
高中生“讓·雷諾阿”獎由法國國民教育部主辦,與國家法語電影聯合會和國家電影局通力合作。評審團全部由高中生組成,評選出高中生喜歡的電影。每年提名9部電影。合作學校的每個班級,都有兩名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評審工作而與電影業界近距離接觸。
電影創作工坊與電影放映工坊面向初二和初三學生開放,由不同學科的老師聯合校外的合作伙伴進行,在工作坊中可以進行影像編導、制作、發行或展映。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影片放映,觀影后圍繞電影內容進行交流和學習。
法國職業教育階段以培養專業電影與視聽人才為目標,呈現專業化、精細化和職業化特點。人才培養方面分為以培養影視制作技術人才為主的技術類教育和以培養電影藝術家、電影專業人才為主的電影教育兩種。前者從高中階段開始,后者主要是在高等教育階段完成。
本科階段側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課程以理論學習為主,比如藝術與電影史、電影理論、藝術理論、藝術哲學等;也有部分大學會將理論和實踐課程結合起來,同時開設電影導演、剪輯、攝影、錄音等課程。
碩士階段的培養分為研究型和職業型,前者主要是培養電影研究學者,后者側重電影市場相關的實踐技能型人才。開設的專業包括電影研究、電影檔案學、電影教育、電影修復、紀錄片創作等,培養電影行業所需的各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