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科技和創新,很多人將它們束之高閣。在瑞士,創新無所不在,而且大家很容易接觸到,包括汽車、手表、時尚、紡織以及計算機設備的創新等。創新是瑞士經濟發展關鍵的驅動力。”7月2日至6日,瑞士駐華大使館首次舉辦瑞士創新周活動,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在發布會上表示,“瑞士人對于創新有自己的理解。創新不僅僅是頭腦中或者創意過程中迸發的靈感和火花,創新還必須帶來實實在在的產品,并且要有市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實用創新’”。
瑞士是世界上人均擁有專利比率最高、人均獲得諾貝爾科學獎比例最高的國家。此外,瑞士在很多國際創新指數榜上占主導地位,如歐洲創新聯盟記分牌和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瑞士在2017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第一,自2009年連續9年蟬聯首位;在2017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一,連續7年蟬聯首位;并且排在2017年創新聯盟記分牌首位和2017年全球應變能力指數首位。
那么,瑞士人所指的“實用創新”是什么?瑞士又有何特殊的規律來驅動創新?
對此,戴尚賢表示,瑞士政府不會以自上而下的形式要求某個領域或者項目進行創新,而是為私營部門的創新課題提供了可靠的保證。瑞士政府長期致力于促進創新和研究,大力支持雙軌教育制度、高等教育以及科研,鼓勵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特別是鼓勵中小企業間合作進行更多以科學為基礎的創新項目。在瑞士,創新往往來自企業等私營部門。企業界的創意頭腦和思維又將創新的想法和發現轉換為實際的產品和服務。這樣,創新型企業能有效識別商機、開拓市場、增加就業并為社會創造福利。
發布會上,戴尚賢系統分析了瑞士創新的幾個關鍵因素。首先,雙軌制職業教育模式和研究型大學與機構是瑞士創新的基礎。例如,瑞士基本的科學研究大多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等大學完成;應用類大學則著重于應用研究和研發,拓展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緊密合作。此外,很多頂尖的國際機構在瑞士建有研究中心,比如美國高科技公司IBM將歐洲的實驗室設在瑞士。世界上致力于核子研究的最頂級機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于64年前將總部建于日內瓦郊區。
其次,瑞士聯邦政府和私人機構共同提供研發資金。據戴尚賢介紹,瑞士是世界上相對國內生產總值科研投入最高的國家。為保證瑞士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瑞士聯邦政府和私人機構為研究課題與項目提供了大量資金。在瑞士境內進行的2/3的研究項目借助私人資金完成,資金主要來自化學、制藥、電子和金屬行業。此外,戴尚賢也表示,瑞士在科技方面的領先地位也得益于數量較高的高端外國居民。瑞士的外國人口占總人口的25%,他們為瑞士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數字化已經成為全球新趨勢。本次創新周也聚焦“數字化”,融合不同領域的具體項目和活動,涵蓋推動中瑞雙邊關系發展關鍵領域的多個話題,包括金融、科學、藝術、研究、教育、可持續發展以及人道主義救援,并特別呈現中國和瑞士兩國在數字化、虛擬現實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成就和進步。
【瑞士創新鏈接】
冷凍電子顯微鏡
瑞士生物物理學家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教授2017年同他的美國同事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和英國同事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在這項技術的幫助下,科學家們可以在顯微鏡下以原子級的分辨率,觀察接近生理狀態下的生物大分子。
“陽光動力號”太陽能飛機
“陽光動力號”是瑞士工程師、探險家、冒險家貝特朗·皮卡爾(Bertrand Piccard)和安德烈·波許博格(André Borschberg)研發的先鋒項目。飛機完全由太陽能驅動,2015至2016年間,“陽光動力2號”用23天時間環繞地球飛行43041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架完全由可再生能源驅動環行地球的飛機。
圣哥達隧道
圣哥達隧道穿越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區,經過10年的建設于2016年6月開始試運行,2016年年底全面投入使用。隧道全長57公里,是世界上最長和最深的交通隧道。作為首個平坦貫穿阿爾卑斯山的隧道,其本身就打破了多項紀錄。火車行駛的地面深度為2300米,時速高達275公里。
超級高鐵
來自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40多名物理學、數學、電氣、機械學和工程學的學生組成的團隊研發了一種陸地運行的新方式的模型——超級高鐵(Swissloop)。基于真空技術的火車由太陽能產生的電力驅動,乘客坐在小小的壓縮艙里。超級高鐵時速可達1200公里,比飛機還要快。
X射線光源
該項目是位于瑞士的保羅謝爾研究所研發的大型儀器X激光射線裝置(SwissFEL),于2016年12月啟用。X射線光源為小到原子的結構到快至分子鍵振動現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析,也解釋了與科技相關的材料內部復雜性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