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發展對非合作既重視眼前利益,更著眼長遠布局。針對非洲國家普遍較為松散開放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形態,歐盟能充分發揮自己在非洲的傳統優勢、地域優勢和先發優勢,緊緊抓住影響非洲未來發展的關鍵行動者——青年和民間社團,在“賦權青年、賦權人民”的口號下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自下而上,獲得非洲青年、民間社會乃至國家政府的信任。
長遠布局,關注青年社團
在非—歐峰會對話機制下,歐盟主要通過邀請青年和民間社團參加會議,以“敲邊鼓”的方式,實現短期影響非盟,謀求長期對非關系新優勢的意圖。這些會議主要包括非洲—歐洲青年峰會、非洲—歐洲青年平臺會議和民間社會論壇。
對于非洲—歐洲青年峰會(AEYS),歐盟解釋,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非、歐青年和青年社團組織的需求及其面臨的挑戰;促成非、歐青年組織的繁榮和可持續合作;制定協調一致的青年發展戰略;向參加非—歐峰會的領導人傳達青年的關切與期望,這也是青年峰會的核心任務。
通常情況下,歐、非青年代表名單由歐盟負責擬定并邀請代表與會。為此,歐盟爭取到了包括歐洲青年論壇、泛非青年聯盟、非洲國際青年組織網絡、在歐非僑青年網絡、在歐非僑青年論壇、非加太青年專家網、歐洲委員會青年咨詢委員會等社團和組織的支持。此后,非—歐青年峰會每三年召開一次,通常安排在非—歐領導人峰會之前舉辦。迄今,已經連續舉辦四屆。
非—歐青年峰會先后獲得非—歐聯合戰略伙伴關系行動方案和非—歐領導人峰會的肯定和關注。非—歐聯合戰略伙伴關系在其行動方案中稱“青年是非洲和歐洲發展的重要參與者”,第五屆非—歐領導人峰會也在其共同宣言中表示“注意到了青年峰會”。
除青年峰會之外,歐盟還在不斷嘗試利用其他途徑,希冀繼續獲得青年的關注。例如,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聯合建設了非—歐青年合作資源中心(AEYCO),以網絡資源平臺的形式吸引更多的青年關注和參與對非合作事務。
迂回漸進,著眼小微合作
盡管非—歐峰會的發展并不總是一帆風順,甚至給歐盟帶來了諸多困擾,在人權、貿易、移民等問題上存在明顯分歧,但歐盟又不得不認真對待并繼續與非洲聯盟合作,這背后又有多重原因。
非洲在世界經濟發展版圖中的角色已發生悄然變化。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改變了外界對非洲的刻板印象,非洲從“被世界遺忘的大陸”變成了“希望的大陸”。尤其是非洲擁有全世界最年輕的人口結構和充足的勞動力,歐洲需要搭上非洲經濟發展和人口紅利的“快車”,擺脫自身經濟增長乏力、競爭力減弱的困境。
在國際政經格局趨向多極化時期,非洲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傳統大國和新興國家正在通過各種方式競相加強與非洲的政治和經濟聯系。歐盟與其他國家對非洲的戰略競爭局面已經形成。此外,非洲對于歐洲實現能源供應來源多樣化和新能源開發具有戰略意義。眼下,非洲難民和非法移民涌入歐洲,這給歐洲各國帶來了諸多短期無法解決的社會難題,并使歐盟陷入兩難境地。
隨著非洲經濟狀況的改善和自主意識的增強,非洲變得越來越自信;相應地,非洲希望在與歐盟的對話中獲得更多的話語權。歐盟的利益取向和非盟的“不馴服”態度,促使歐盟決定調整對非策略,采取以迂回漸進、著眼長遠為特征的“微”動作。發揮自身在非洲的傳統優勢,把近歐、親歐的青年和民間組織推上合作舞臺,借“草根行動”的力量,對非盟施加“軟影響”,實現新形勢下對非關系新優勢的目的。
長久機制,助力同一愿景
第五屆非洲—歐盟峰會(Africa-EU Summit)去年年底在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比讓舉行,主題為“投資青年,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通過了題為“投資青年,促進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宣言,提出雙方將本著“相互信任、主權平等、正直、獨立”的合作原則發展互利伙伴關系。
與前幾屆峰會相比,“信任”“主權”初次出現在合作原則中,說明歐盟意識到了發展對非關系的障礙所在,試圖借此再次表明其與非洲發展平等、務實、互信、合作關系的意愿;并確定了未來三年的四項優先合作領域,即教育、科技、人才開放,和平、安全與治理,移民與人口流動,為非洲可持續性結構轉型進行投資動員。
長遠之事,長久機制,助力同一愿景。歐盟在與非洲長期交往過程中視非洲事務為履行其“全球責任”的一部分,將非洲發展融入自己的“區域一體化”構想中。在非—歐峰會議題設計時,著眼長遠,全面布局,制定氣候變化、和平良治、公民社會、能源基建、科技教育、食品安全等全方位行動規劃。在陷入對非關系發展困局時,歐盟迅速調整對非策略,把近期目標和遠期戰略相結合,及時創設新的對話交流平臺,以自己在非洲的傳統優勢為支撐,借助官方和民間的雙重力量,在相應組織和支援機制的輔助下,實現了歐盟與普通民眾及政府的分層對話和雙軌運作。
提升外部形象,服務內部發展,主動破解機制困境。從第一屆非—歐峰會起,歐盟就不斷強調雙方的平等、合作關系,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尊重非洲擺脫自身的殖民歷史包袱,更是為了維護和提升歐盟的國際形象。如今,歐盟以尋找新的對話伙伴,開辟新論壇,建立新對話機制,加強與青年和民間社會互動的方式,客觀上達到督促非盟解決爭議、提高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