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對人文人來說,是令人難忘的一年。從這一年春天開始,北京人文大學進入了全新的發展時期。調整后的學校董事會和學校領導班子高瞻遠矚,將學校的發展目標定位于:力爭在3—5年內把人文大學辦成北京市民辦高校中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的學校,用10年—15年的時間,辦成全國一流的民辦大學。 2002年4月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根據國務院《
社會力量辦學條例》及《北京市社會力量辦學若干規定》,經審查、評估,北京人文大學為首批24所合格民辦高校之一,在《北京日報》《北京晚報》《現代教育報》公布。2003年學

校園活動剪影(19張)校建立了信息化
辦公室,負責校園信息化、數字化建設,計劃到2010年實現校園管理、招生管理、教務管理、學生管理、畢業生就業管理全部數字化、信息化。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把2003年定為“教學質量年”,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做工作,建立全新的系統教育質量觀,創建教育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經過調查研究,召開班主任和全校科以上干部會議深入研討,確定了學校教育教學的六條指導原則:素質教育原則,學以致用原則,教師主導原則,學生主體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和改革創新原則。針對民辦高校生源的特殊性和人才市場需求的層次性,打破傳統的單純以學科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學質量的舊觀念,建立了新的教育教學質量觀。
為了使學生走出校門能就業,有發展后勁,學校除了重視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和創新素質的培養外,還非常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把2004年作為“畢業生就業年”,專門成立就業辦公室(就業指導中心),配備得力人員,專門研究畢業生工作,與幾十個企業建立聯系,舉行就業應聘會,出版就業報,指導畢業生就業。北京人文大學的畢業生由于素質較高、適應能力強和進步快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幾年來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老師的幫助下,90%以上的畢業生在北京找到了滿意工作,一次性
就業率居同類院校前列。 2002年由教育部就業指導中心、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年報等權威機構組織的“全國民辦高校十大就業之星”評選活動中,人文大學畢業生
郭盛光榮當選。因為出色的就業工作,學校多次受到有關領導部門的表彰,先后被授予“中國民辦高校就業組織單位”“最佳就業前景高校”等榮譽。

校園風光(12張) 學校自成立至今,獲得了全國民辦高校先進單位、社會力量辦學優良學校、首批教育教學綜合評估合格高校、民辦高校優秀就業組織單位、北京十大品牌實力民辦高校、北京市民滿意民辦大學、誠信招生示范院校、教育部
留學生服務中心、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示范中心、中國民辦高校綜合實力二十強、2008年12月被授予全國創新管理改革品牌學校、榮獲08年度赴美帶薪實習優秀組織獎、2008年5月被評為誠信招生示范單位等稱號。
一、以人為本
北京人文大學雖然辦學歷史較短,但這并沒有阻止它不斷前進和奮斗的腳步。先進的人性化管理制度讓莘莘學子親切感受到了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更樂意把這當作自己放飛夢想的地方。憑借最近幾年教育硬件、
軟件設施的不斷完善 ,北京人文大學無疑是眾多
高考落榜學生想在北京這個國際大都市讀書的唯一去處。
二、造福一方
北京人文大學的創辦對構建當地
和諧社會治安環境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學院連續多年被評為
延慶縣最有人文素養魅力和
教育先進的優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