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7月24日,來自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學生采訪團,赴西安—楊凌—蘭州—敦煌—張掖進行“穿越千年絲路,尋找中國印記”集體采訪活動,探尋千年絲路中的往事,觸摸絲路的傳承和發展,于探尋中學習,于采訪中傳承。本次采訪活動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網聯合主辦。
夏日沙漠腹地的高溫和風沙并沒有影響游客前往莫高窟的熱情。網上提前發售的6000張票和現場銷售的上萬張應急票,仍然滿足不了所有游客的需求。莫高窟,仿佛又回到了鼎盛時期的繁榮。在絡繹不絕的游客身旁,總有一個個身穿正裝、滔滔不絕的講解員,他們深厚的知識儲備讓人震驚和欽佩。然而,經過了解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竟然是我們的同齡人。來自西北師范大學敦煌學院的王大超就是其中一位。
王大超來自山西,大學專業是中國畫。敦煌,這個位于騰格里沙漠邊緣的城市,最初并沒有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漫天彌漫的風沙和落后的交通,讓他心生畏懼。但當他接觸到莫高窟時,一下子就被其中的藝術魅力吸引了。學校開設的《莫高窟石窟藝術》課程,以及敦煌隨處可見的莫高窟文化讓他對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了解。為了緩解旅游旺季帶來的超大客流,莫高窟在高校招募50名志愿者。面對這樣一個近距離接觸莫高窟的機會,王大超馬上就報了名。“我可能不是講得最好的,但一定會盡最大努力。”大超在面試時這樣說。
今年夏天,莫高窟開放了四十多個洞窟。這就意味著,作為講解員至少需要對這四十多個洞窟都有詳細的了解。為了能勝任講解員的工作,王大超從三個月前就開始參加培訓,幾乎每天晚上和每個周末都把自己淹沒在無盡的資料中。“一開始了解早期洞窟的時候知識儲備還比較少,所以查閱了特別多的資料。比如251、257、259這些北魏時期的洞窟,除了書本上的資料外,自己還準備了4-5頁來補充。有時還會把自己當成游客,思考他們會對什么感興趣,比如說龍首龕眉、琉璃珠、王道士等,然后再補充準備。”
兩個月的辛勤付出最終得到了回報。在通過了包括講解和隨機提問的嚴格考核后,王大超終于成為了一名正式的講解員。每天六小時,領取鑰匙、分發耳機、講解、回答各種疑問,再到最后的回收耳機和整理,講解員的工作讓王大超的假期變得充實而快樂。談起在講解中的體會,大超用了“幸運”這個詞:“通過講解讓自己接觸到很多的相關知識,從資歷深的講解員以及游客身上都能學到很多。”大超還記得,有一次一個游客進入洞窟后就跪地痛哭,嘴里還念叨著太震撼了!相比那些歷經千辛萬苦才看到莫高窟的人,大超覺得自己無比的幸運。在時間和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王大超盡可能地帶領游客參觀和介紹更多洞窟,讓莫高窟中蘊含的絲路文化為更多人所熟知。
當然,講解員的工作有時也會不被人所理解,比如說莫高窟內禁止拍照的規定。“前幾天,有一個游客從進入洞窟就開始拍照,多次制止也沒有效果,最后只能請安保人員協助解決。”一個月的講解下來,大超對保護和傳承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對為文化傳承做出貢獻的勞動者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同時也堅定了自己繼續傳承敦煌文化的決心。
烈日炎炎下,王大超結束了一輪的講解,收拾好物品準備去迎接下一波游客的到來。在莫高窟,在敦煌,有著許多像他這樣守護和傳承莫高窟文化的人。他們也許沒有很大的名氣,沒有很光輝的事跡,但是他們就這樣努力著,用自己的行動浸潤著干涸沙漠中的絲路文化,用自己的聲音講述著千年絲路中的輝煌歷史,用自己的青春傳承著綿延千年的絲路精神。它自風沙滿天,我愿以身為水,不求波瀾壯闊,但求綠洲永存,莫高窟這一片沙漠中的文化綠洲,因他們的保護而存在,因他們的傳承而繁榮。(清華大學 庫鑫)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