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加速ICT人才生態建設
編輯:中國教育品牌網 發布時間:2017/3/24 15:34:44
近日,華為在湖南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因聚而生——ΣCO-Partner,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2017”。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楊進所長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科教育處吳愛華處長蒞臨大會,楊進所長做了“實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主題發言,吳愛華處長也發表了“產教融合,共促中國工程教育發展”的主題演講。
人才培養需要滿足新的需求
楊進所長指出,中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面臨挑戰,全球經濟發展改變了產品和服務本質,也改變產品生產和服務提供的技術和通訊形式,這意味著生產和服務過程的變化。為了提高競爭力,工商業特別需要高技能、能動性強和具有創新能力的從業者。這對當下我國高等教育提出了很高要求。質量成為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而質量管理大師CROSBY對質量的定義是——滿足需求。
吳愛華處長也表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有極大的重要性,新經濟快速發展對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們要面向未來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建立更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讓工程科技人員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神州數碼華為本部技術中心總經理高洪福先生的發言給人以啟示。企業的戰略決定了所需的人才。代理、分銷起家的神州數碼,今年提出從分銷貿易型企業向技術服務型企業轉型,與戰略匹配的企業人才需求也從注重營銷管理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向注重技術服務及研發能力遷移。借助華為售前和售后的認證體系,通過考核認證的人員初步具備了基本工作能力。
高洪福先生特別強調“技術服務能力不僅僅是售前能做解決方案,售后能做項目管理服務,更包含了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以及對廠商政策了解和行業洞察力,特別是后兩點也是人才生態需要著重培養的學生素養”。
聚合資源加速ICT人才生態建設
本次大會上華為提出了其共建、共享、共生和共贏的ICT人生態戰略,核心內容是與生態各方共享華為全球領先的技術能力、知識體系、管理經驗以及商業實踐,通過ICT的認證、培訓、人才輸送等方式為生態利益相關方ICT從業者、教育機構以及企業輸送養分。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渠道)楊文池表示,華為愿聯合企業、院校、教育主管部門、教育機構、行業組織等多方力量,傾注各方的力量、知識與智慧,共同構筑起ICT領域的人才生態。華為愿意持續地為ICT人才生態提供強有力的能量支撐,在生態各方角色的共同努力下,助力ICT產業可持續的繁榮發展。
華為企業BG中國區渠道綜合業務部部長張靜也表示,ICT人才需求已從1.0時代步入2.0時代,1.0時代通過學習技能解決問題,而2.0不僅僅是通過技能解決問題更需要具備綜合能力推動商業應用,華為將堅持多方構建、智慧共享、合作共贏理念,構筑ICT融合領域的人才可持續發展體系,互相成就、持續發展。具體將通過ICT學院、人才聯盟、合作伙伴大學三種具體方式來匯聚各方力量,輸送智慧資源共同培育ICT未來發展土壤。
特別是針對高校人才培養方面,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交付與服務)李同廣告訴記者,目前華為企業BG中國區的產單合作伙伴有近6000家,服務的客戶3萬多家,估算這里面的從業人員近50萬,預計未來五年華為所使能的ICT產業生態系統人才的需求將超過80萬。此種挑戰下,華為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共計12所高校簽署華為ICT學院創新人才中心校企合作協議,共同探索面向未來的創新ICT人才聯合培養模式。據悉2017年華為將與20-30所高校開展創新人才中心合作,讓百名以上骨干教師參與合作并為產業培養千名以上創新型人才。華為ICT學院創新人才中心這種人才生態模式的建設,將實現院校教育與ICT行業用人需求的快速有效銜接,充分應對未來ICT行業人才的需求挑戰。
世界經濟論壇在《未來工作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工作世界對從業者所提出的最重要的十項能力分別是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創造能力,人員管理能力、人際協調能力、情商、判斷力和決策能力、服務導向、談判能力和認知靈活性。華為的人才生態戰略也許不能使所有學習者獲得以上全部能力,但至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