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暑假結束,往往是教育人事部門頗為“頭疼”的時候。各學校紛紛到教育局“要人”,人事部門卻常有捉襟見肘之感——在湖南西部的H縣,師資短缺似乎是一個始終無法破解的“局”。其中,有教師招聘、編制管理、師資分配等方面因素,而教師的非正常流失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粟某是H縣一中高三班主任、教學骨干。2015年送走又一屆高三學生后,為求更好待遇,他與3名同事選擇“跳槽”,到鄰近的貴州某縣的中學“另棲高枝”。同時走的,還有應聘到長沙等城市學校的5名高中骨干教師。
幾乎每年,H縣一中都有高中骨干教師“流失”,少則四五人,多則七八人。多年前,去向主要是廣東中山、深圳等發達地區,以及湖南一些地市的市區學校。近兩年,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教師待遇迅速提高,該校教師又出現了新動向——開始流向鄰近的重慶、貴州的一些縣中。
如果說“外流”是落后地區高中骨干教師流失的主因,那么,“轉行”則是鄉鎮學校骨干教師流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小秦原是H縣某鄉鎮初中教導主任,因頭腦靈活,加上較好的文字功底,5年前被借調到縣政府從事文秘工作,經過多年磨煉,已成為能起草縣政府工作報告之類“大材料”的“寫手”,最終轉為政府職員。
像小秦這種情況在H縣不是個例。前些年,由于政策相對寬松,教師改行從政的不在少數,近年來由于編制縮緊,“跳槽”改行難多了,但仍然年年有。縣委、縣政府一些重要部門因缺人,常從教育系統物色“苗子”,通過一段時間的試用考察后,發現確實優秀的,“擠出”編制給予轉正,有的被升遷提拔,走上行政單位的領導崗位。這些改行的教師,多是年輕有經驗的學校中層干部,或是教育教學上的骨干。
除了“跳槽”,“借調”也造成了教師隊伍的“短期流失”。據H縣教育局人事股粗略統計,近五年,該縣教育系統先后被“借調”或“抽調”到其他部門的干部和教師不下40人,用人單位包括宣傳、公安、文化等部門,以及項目辦、創建辦、矛調中心等一些臨時性機構,主要為彌補人才不足,應付某項中心工作或突擊性工作。有一年,縣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就一次性從學校“借調”了10余名在職教師。“借調”時間短則一年兩年,長則四年五年。
現在一種觀點認為,教師流失體現的是社會人才的合理流動,對促進行業人才交流有積極意義。有“出”才有“進”,流失對教師隊伍的新老交替和保持活力有好處。果真如此嗎?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從H縣的流失教師群體看,無論是跳槽還是借調,“流”走的基本上是教育教學的骨干或者學校的中層管理干部,其中一半以上是各自學校的“頂尖”力量。
比如,H縣一中“外流”的高中教師,多為連續任教多屆高三、教學成績突出、深受學生歡迎的學科帶頭人或“高考功臣”。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具備被“挖走”的資本。而改行、被“借調”的鄉鎮學校教師,也多是年輕有潛力、綜合素質較高的優秀教師。
在師資隊伍建設中,有一種公認的教師培養目標模式:一年適應、三年熟練、五年骨干。也就是說,培養一名骨干教師,最少也需要五年時間。然而,在一所學校,真正五年就能成長為骨干的教師也是極少數,大多數需要更長時間,有的甚至可能教一輩子書都成不了骨干。
骨干教師的培養是呈階梯式的,需要以老帶新。骨干教師短時間、大面積的流失,勢必會造成教師培養的“斷層”。記者了解到,為填補高中骨干教師流失造成的空缺,近年來,H縣的縣城中學不得不從鄉鎮學校中擇優選拔遞補。不少鄉鎮學校校長感慨:好不容易培養一名骨干又“跑”了——這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客觀上造成了農村優秀師資的缺失,加劇了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
這是“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聽說某某現在廣東某學校,月工資有兩萬多元”“某某調到重慶某縣后,學校給他分了一套住房,而且工資待遇也比我們高許多”“某老師以前被借調了,現在當上了某局的科長”……于是,又有一些教師的心態開始發生變化。
H縣教育局一工作人員坦言:“教師的非正常持續流失,客觀上蠶食了一線教學力量,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教師流失特別是優秀師資流失問題如果得不到有效化解,勢必造成教育后勁兒不足,對教育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尊師重教要落到行動上
對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人才流失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有關部門應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化解這一問題,不能以“正常現象”的簡單態度漠視。
破解發展滯后地區普遍存在的師資流失難題,宜“導”不宜“堵”,必須待遇留人、制度留人、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多管齊下。
優秀師資外流和“跳槽”,說到底是因為待遇低。教師待遇上不去,“尊師重教”喊得再響都是一張“空頭支票”。只有待遇提高了,教師才會有職業幸福感,才會安心教書、靜心育人。
針對教師“跳槽”和“借調”問題,政府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儲備和選拔機制,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加強編制管理,堅決堵住隨意“借調”和“抽調”教師現象。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加強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優化從教環境。
此外,要實實在在關心教師,及時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走進教師的內心世界,了解教師的所思、所想、所需,通過真情關愛感動教師、留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