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親生代購老高經常遇到奇葩客戶暴力語言攻擊,經常忍不住跟我吐槽一下。我勸她:“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只要他們高興,怎么都行,不用勸,也不用講道理。”
其實萬事萬物就一句話:“只要你高興,怎么都行!”
不參與競爭行嗎?行!
不那么辛苦賺錢行嗎?行!
就想吃飯睡覺打豆豆行嗎?行!
孩子每天快樂玩尿泥行嗎?行!
真的,只要你有一天看見別人優秀有錢又開心,遨游世界轉不停,孩子成才又有禮
你別嫉妒,別難受,別羨慕,別心動就行了~
可問題的關鍵是,太多人只能做到肆意生活,但做不到不嫉妒不羨慕不恨哪。
比較,是一種再正常又再自然不過的本能行為了。
1
你會不由自主的比較
有人說,為什么要跟別人比呢?自己每一天都進步一點點,自己跟自己比就可以了,人比人氣死人,為什么要比較?
話雖這么說,但每個人不是生活在原始森林里,前后左右就自己一個人。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和集體中,極少有人能做到不與別人比較。這種比較有時候不是故意的,是自然而然的。一出門,看到鄰居家換了新車,單位同事家孩子都會算算術了,自己孩子只會吃喝玩樂,每年一次的升職加薪為什么有他沒有我?朋友間誰的男友稍微多金體貼點都能成為撕逼的導火索。
別先著急說自己不是這樣的人,想想自己周圍那些比自己優秀的人。如果提到和自己差不多的讓你的優點,大部分人會下意識的找一些對方的缺點或者劣勢來說服自己,讓自己心理平衡一點。只有提到比自己強很多的人,我們才會心服口服的把他們當做一個榜樣來膜拜。每個人都愛比較,特別是自己比別人更好的時候,比如買了新包新車,賺了很多錢,都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
比較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中性略偏陰性的心理特征,即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但事實上,比較也是一種本能,并非都是壞處。對于積極者來說,適當的比較,也能激起人奮起直追的念想,至少不會讓人天天活在自己的小角落里畫圈圈。但對于消極者來說,比較能讓人的內心充滿脆弱的無力感和滿腹牢騷的戾氣。
2
家長[微博]比較孩子僅僅是因為虛榮心嗎?
有時候會寫一些兒童教育的見聞,大多是我周圍的媽媽們的真實現狀,他們的孩子都正在火熱的培訓班與學校當中摸爬滾打。總會有讀者說:
“為什么不能歲月靜好的讓孩子做自己?”
“為什么自己是個普通人,非要讓孩子成為強者?”
“為什么不能讓孩子快樂長大,必須學很多特長?”
能啊,當然能,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的輕松又快樂?誰舍得自己的孩子風吹日曬的打棒球,或者在太陽下面練馬術呢?看到別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優秀,別人能給孩子的條件和環境比自己好,大多數家長會心急如焚。他們不是在著急自己的孩子不優秀讓自己沒面子,而是——
怕因為自己的無能耽誤了孩子的一生!
以前總有媒體報道,美國的孩子生活快樂又輕松,哈佛耶魯隨便考。無數家長非常渴望美式教育,并對應試教育嗤之以鼻。可近些年來互聯網發達了才知道,美國的優秀孩子比我們的狀元還努力,那些快樂又輕松的長大都去領低保了啊。很多外國人或者跨國家庭,都專門要把孩子送到中國接受扎實的基礎教育。
最近我們家接待了哈佛耶魯來華學習的兩個小姑娘,她們都是華裔,從小出生在美國。問起她們如何考上的?哈佛的姑娘說自己是國際象棋學了十幾年打到所有國家比賽冠軍,耶魯的女孩說自己各方面都比較普通,只是什么競賽都參與,每個都得第一名。
你瞧,光聽人家說兩句話,自己都汗顏的不行了。你可以不拼不比歲月靜好,但孩子面臨的世界都是在比,比分數,比才華,比爹媽,比背景。這就是現實。
當然,如果你是無能的父母,肯定恨不得共產主義天下大同;只有強者,才不害怕比。這話難聽,但也是現實。
3
人生怎么過都行,只要自己能接受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說兩個老太太在一起做美容,A跟B說:“羨慕你一生跟老公和和美美,兒女聽話,多恬靜的生活。”B跟A說:“你看你,都是女強人了,叱咤風云,賺錢又多,我就在這小城里窩了一輩子。”
人生怎么過都行,只要自己心里心甘情愿就行了,并沒有非要如何如何。你努力也好,游手好閑也行,都是人生選擇。對待一個問題,你這樣想也行,那樣想也可以。人生百態,沒必要非要相同。
任何的生活方式,有好也有壞。嫁入豪門的有可能每年年根兒都有人來討債,裸婚的小青年幸福甜蜜但也會為孩子居無定所擔憂。每種生活有得到就有失去,有回報就有付出,關鍵是,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你必須選一個。
有一句話說:“中國的孩子,想要美國父母的自由,又想要中國父母的寵愛,擔不起自由帶來的責任,也受不起自立帶來的磨難。”這群什么都想要的中國孩子長大后,就是現在的我們。
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既想要歲月靜好的安逸,又不想失去人前顯赫的機會。兩者一相交,生出了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嫉妒。于是為了開脫自己的責任,把這種憤怒化作內心的戾氣,變得無法平和生活,看哪里都充滿攻擊性,看不得一點別人對自己的否定。這才是我們中大多數人的根本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