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成為留學生輸出大國,隨著在海外工作學習的年輕人逐漸結婚生子,為了照顧兒孫,不少留學生的父母來到異國他鄉,成為海外“老漂族”。不管是短“漂”還是長“漂”,盡管狀況不一,但海外“老漂族”數量的上升趨勢正越來越明顯。
以孫輩需要為第一原則
來自大連的溫之雅與愛人在日本留學工作了10年。今年年初,兒子誕生后,溫之雅的媽媽隨即從大連趕到東京,幫忙照顧外孫。溫媽媽此前很希望女兒女婿能夠回國工作,后來她尊重了孩子們的選擇。
56歲的福建福清人陳國祥沒有想到,自己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是去為外孫女當“保姆”。30年前,陳國祥與許多同齡人一樣,醉心于出國務工。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最終還是沒能拿到日本簽證。
30年后,陳國祥的女婿東京大學博士畢業后,入職東芝公司,女兒則在日本做起了全職太太,專心撫養兩個淘氣的小外孫女。最近,由于大外孫女夜里經常哭鬧,陳國祥決定去日本幫女兒的忙。
“漂”在海外
陳國祥在日本的日子簡單、平靜,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哄外孫女吃飯、睡覺。偶爾跟女兒外出購物,服務員的熱情讓陳國祥有些局促。“試穿鞋子時,服務員跪在旁邊,一邊幫忙系鞋帶,一邊比劃著鞋子各個部位,雖然介紹很詳細,但我聽不懂。”30年前翻爛的日語大辭典,并沒有教會他日語聽力。陳國祥坦言,自己不喜歡外出,因為啥都聽不懂。
每天傍晚,外孫女總會吵著要到馬路對面的小公園里玩。就是這個兩畝大小的社區公園,成了陳國祥在日本少有的與外人接觸的場所。在社區公園里,陳國祥認識了探親期間唯一一位朋友:馬來西亞籍華人老林。老林比陳國祥年長四五歲,原來是做外貿生意的,兒子兒媳在日本工作。這次與老伴一起來照顧生孩子的兒媳。第一次在公園碰見時,老林主動上前打招呼,先是用日語,隨即改口用漢語,這讓陳國祥很親切:總算在日本有一個能夠說話的朋友了。
老林主動介紹了家庭成員、住址后,向陳國祥要了電話,隔幾天就邀請他與老伴、孩子一起吃飯。“日本這邊人生地不熟,我們多認識一下,以后互相好有個照應”,這是老林常說的一句話。回國時,陳國祥說,看著留在日本的女兒一家子,自己腦海中也常常浮現老林這句話。
如今,像老林和老陳這樣被動“漂”在海外的父母慢慢多起來。他們“漂”在海外,負責照料兒孫的生活起居。與年輕人相比,“大叔大媽”們的生活單調、乏味,甚至有些冷清、孤獨。
歸宿還在國內
家住西安的屠女士,今年春節一過就飛到美國洛杉磯給女兒帶孩子,這已經是她第三次往返于國內和洛杉磯了。屠女士的女兒從讀研究生起就生活在美國,畢業后嫁給了當地人,還生了可愛的混血寶寶。
屠女士在美國的生活繁忙而辛苦,從做飯到看孩子,她一個人全包了,為的是不讓上班的女兒女婿操心。即便如此,最初因為育兒理念的差異,屠女士還是和洋女婿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洋女婿對岳母用熱水給孩子沖奶粉表示不理解,因為在美國大都用涼水沖奶粉,但屠女士認為這樣會讓孩子吃壞肚子。
時間久了,洋女婿越來越感謝中國岳母所做的一切。屠女士也一直提醒自己,要尊重美國傳統,不干擾女兒女婿的決定,所以家庭關系一直比較和睦。不過,屠女士覺得,雖然在海外生活條件好些,但是對于她這個年紀的人來說,還是有點找不到歸宿的感覺。她表示等外孫大些,自己還是要回國生活。
除了語言不通外,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讓不少海外“老漂族”比較難以適應。曾在日本工作生活多年的廈門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王虹說,準備出國的父母親們最好在出國之前接受一些欲前往國家相關知識的培訓。如長期在外生活,可考慮拜訪當地的華人華僑,向他們討教一些注意事項,學習一些諸如日常起居、出行購物、醫療服務等必要的當地常識,既提高生活品質,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半月談記者劉旸 張曦 陳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