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七月流火,酷暑難耐。卻依然有這樣一群大學生,他們遠離家鄉,奔赴大別山區和山區里的留守兒童朝夕相伴,像親人一樣陪護在孩子們身邊,教孩子們學習,帶孩子們成長。他們,就是安徽師范大學“五四愛心學校”今年赴安慶市岳西縣毛尖山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志愿者。

(第一次聚會,隊員和獲特等獎的孩子合影 武悅攝)
從2012年安徽師大文院志愿者首次踏入岳西縣毛尖山以來,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五四愛心學校”赴岳西縣毛尖山愛心支教團隊已經走過了4年的實踐歷程。4年來,超過50名志愿者來到毛尖山鄉進行支教,完成了超過7萬字的成長記錄本,團隊累計支教時長超過1600小時。“陪伴是最深情的呵護。之所以又過來一次,也許是因為這里帶給我的感動太多太多了。”副隊長宋璨璨如是說。算上2014年,今年已經是她第二次來毛尖山支教了。
一個月,只為了孩子們
據記者了解,今年暑假,團隊沿襲了前兩年的傳統,前往山區進行一個月的支教活動。隊長劉文君介紹道:“12個隊員里,只有2個男生。但我們又是為期一個月的一對一支教,不僅需要輔導孩子們作業功課,有的時候甚至要照顧學生的生活起居,并且還要在這樣的條件下完成自己的團隊任務。剛開始的時候,有些人都不適應這樣的生活節奏。”
毛尖山鄉多講岳西地方方言,因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村民不會說普通話,而大部分隊員們都不是岳西人。“剛開始有些隊員甚至連岳西話都聽不懂,更不要說和家長溝通了。這給我們的工作開展帶來了一定困難。”“和這里的居民說話,完全聽不懂,有時候不知道該怎么和大人們溝通。”“我的學生不怎么說話,又聽不懂方言,以后該怎么教他?”雖然隊員們都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但是還是被大山打了個措手不及。
陌生的語言環境,陌生的支教對象,較長的支教時長,這樣不被人看好的支教條件卻被團隊克服了下來。面對不會說普通話的家長,隊員們用手勢來表達孩子們的成長狀況,同時學起了岳西方言;面對還不熟悉的孩子,隊員們加強溝通,快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面對一個月的支教時長,隊員們做好規劃,努力讓自己和孩子們一起度過一個美好的暑假。“一個月時間看上去是很長,但真正開始之后才發現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還是太短了。”副隊長李暖告訴大家,“我現在很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每一秒,希望時間能慢點結束吧。”
一對一,用堅定的心來面對困難
從大巴車到小面包車,變換的不僅僅是窗外的景色,更是12個人緊張期待的心情。當連綿起伏的小山在他們眼前蔓延開來,隊員們才明白什么是“山的那頭還是山”,才對毛尖山鄉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徐娟,一名普通的隊員,被分到了一個普通的農家。在毛尖山的每一天,一樣卻又有不同,處處都是新的感動和期望。
教學工作,通常是從早上6點30就開始了。儲銳,是她帶的學生,已經要六年級了,卻還需要學最簡單的A、B、C。“她幾乎沒有學過英語,知道的時候我都有點手足無措。”詢問下才知道,這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上了初中之后才開始真正接觸英語。因為缺乏英語學習設備,甚至英語課本不同年級之間都需要互相借讀,導致孩子們的念讀成了很大的問題。生澀的英語發音、筆下歪斜的字母單詞,這些都深深刺痛了徐娟的眼。
“我們不怕,從頭開始就好了。”徐娟對學生這樣說道。從第二天開始,每天清晨,濤濤家的院落里,總是會有一高一低兩種聲音響起,一遍遍的重復練習著發音。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英語,徐娟甚至不怕麻煩,把一個個單詞制作成了手繪小卡片來幫助儲銳學習。詳細的英語教學計劃、嚴格的聽寫檢測,就這樣,差距在一天天縮減。

(徐娟在指導學生練字 武悅攝)
陪伴是最溫情的呵護
問起劉奇慧的爸爸,一向開朗活潑的奇慧沉默了,眼里的落寞和渴望讓志愿者劉文君感到心痛。
“奇慧的爸爸已經在廣州工作多年,一年難得回家一次。媽媽是在飯店工作,基本上很難照顧到兩姐妹。”劉文君介紹道,“她是個很懂事的孩子,剛剛六年級畢業,但是在雙親不在家的時候,是她一手帶大了才4歲的妹妹。”像劉奇慧這樣的例子,毛尖山鄉還有很多。
“姐姐,我想你了。”7月9日,團隊來到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準備開展支教活動,學生汪泓普通的一句話讓隊員宋璨璨感動不已。2014年夏天,剛剛大一結束的宋璨璨第一次來到毛尖山,自此便再也放不下這一塊小小的地方。
“汪泓比較靦腆,不太會講話,但做的讓我感動的事卻又不少。記憶最深的是去年我要離開時,為了讓他多睡會兒早上起就沒有叫他起床,平時喜歡賴床的他自己卻早早起來去要送我離開。他雖然很調皮,但對我的話言聽計從,在生活上我不懂的地方很照顧我,還用彩紙折花送給我。”說到學生汪泓,宋璨璨變得神采飛揚。

(璨璨和汪泓的合影 武悅攝)
每天的教學任務完成之后,她會和孩子一起去鄉里唯一一家小賣部買菜,一起燒飯,一起閑聊學校里的生活、大山外的世界。漸漸的,原本沉默寡言的汪泓話慢慢多了起來,甚至學會了向最親密的“姐姐”傾訴內心的情感。
“一點簡單的快樂就能讓他們覺得幸福。一個月,有720個小時,老師和學生之間同吃同住,相互扶持。但是一個月之后呢?”7月19日,團隊進行了第一次聚會。師生書信交流會、家風故事會、家風愿望瓶、現場書法大賽等活動給孩子們帶去了歡樂,卻更讓劉文君感到難過。“一個月的時間還是太短了,也許我們填補不了孩子內心對于缺失父愛母愛的失落感。但是希望我們的努力能給孩子們帶去一點愛的歡樂吧。”
“關愛留守兒童”這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安徽師范大學“五四愛心學校”赴毛尖山鄉關愛留守兒童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仍在努力中、踐行中。
(“五四愛心學校”赴岳西縣毛尖山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劉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