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教師的“科幻教學之路”
普魯士兒歌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因為一個馬掌釘,失去了一匹駿馬;因為一匹駿馬,失去了一位騎士;因為一位騎士,失去了一場戰爭;因為一場戰爭,失去了一位國王;因為一個國王,失去了一個國家。由此可見,小事物和大事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小事物在很多時候都可以演變成大事物,比如小學科幻漫畫——雖然只是學生們一些小小思想的簡單表達,但它的“學問”可不小:透過這些用稚嫩的畫筆勾勒出的小漫畫,不僅可以窺見他們豐富多彩的內心變化,還可以了解他們對科學世界雖天真但卻極富創意的想法。
《跟蹤傘》誕生記
在陳建全的漫畫課上,他不僅僅教學生如何創作漫畫,更重要的是,他教學生如何從生活中的小問題入手,為學生創作漫畫提供素材。比如,在一次漫畫課上,他曾導演過這樣的一幕“話劇”:
他讓學生裝扮成推銷員,然后要求推銷員抱上一個大紙箱子去送貨。同時,還給他一把雨傘,告訴他箱子很重要,萬不可淋濕和損壞。當然,還要及時送到。推銷員抱上一個大箱子,奉命行事。但是,途中陳建全卻用一個噴壺不停地向學生噴水,人工制造“傾盆大雨”。
推銷員著急了,一面撐起胳膊擋雨,一面還要用手扶住搖搖欲墜的箱子。不過好在有雨傘。可好不容易打開雨傘,卻又無法用單手抱起箱子。
手忙腳亂、舉步維艱的場面出現了,下面的學生哄堂大笑,紛紛稱贊他們的
可陳建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娛樂輕松的氛圍中,他提出了問題:“同學們,這個推銷員明明拿著雨傘,但為什么不能行走?為什么又手忙腳亂,狼狽不堪?輕巧的雨傘平時用起來靈活方便,但為什么在人們雙手拿著東西等特殊情況下卻不能使用?這種現象反映了什么?”
學生突然一片沉寂。但片刻過后,他們爭著回答,各抒己見。
陳建全見水到渠成,就順勢總結道:“萬事萬物都有缺陷,十全十美的東西是沒有的。美國‘挑戰者’航天飛機升空爆炸就是典型的說明,只是有些事情我們不熟悉,不易發現它的缺點罷了。”
接著,陳建全又補充道,雖然十全十美的東西是沒有的,但人們可以通過發明,通過創造,通過科學研究對這種缺陷進行彌補。然后,他發動學生尋找彌補這種缺陷的方法,并要求用科幻漫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然后在班級內進行評比,對畫的好的進行獎勵。
很快,緊張的忙碌后,各種各樣的漫畫匯集到了陳建全手中。經過仔細比較,10歲的學生肖智宇創作的名為《跟蹤傘》的漫畫獲得了他最高的評價。漫畫線條很亂,甚至還有些粗糙,幾乎無美感可言,但在陳建全看來,這幅畫極富創意:畫面上方有幾朵烏云,下面是如珠般的雨滴,雨滴的下面是一把自動撐開的傘,傘的下面是一個雙手拿著一本科學故事書籍看的津津有味的小姑娘。小姑娘若無其事地穿梭在雨里,頭頂的傘隨著她的步子不離不棄,為她遮風擋雨,保駕護航。
這幅在外人看來很“小兒科”的漫畫后來被《兒童美術》雜志選用,肖智宇也成為陳建全眼中的“高材生”。不過,像肖智宇這樣的“高材生”,陳建全的班上有很多。借著漫畫這種載體,在“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種想法的引導下,陳建全,這位看起來普普通通,甚至說話還有些沙啞的小學教師,在對他的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頗令其他老師艷羨的路子。
種下科學的種子
陳建全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第二小學的一名教師。雖然在學校教美術,但他坦言,這并不是他的本行,美術也只是他的一個愛好而已。相比美術,他說自己似乎更喜歡科學,喜歡大自然。而這,也是他積極向學生們開展科學教育、普及科學知識的初衷所在。
不過,他坦承以科幻漫畫為載體向學生開展科學教育并不是他的初創,他也只是從學生中得到的啟發。
陳建全班上有很多學生喜歡漫畫,尤其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兒童漫畫》等刊物更是學生們手中的“搶手貨”,上面那一幅幅幽默可笑、趣味盎然、意味深長的優秀漫畫幾乎成了學生們的精神食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有效教育的開端。看到學生們如此喜愛漫畫,陳建全決定做些什么。恰巧當時學校大力推進科學教育,因此他“靈機一動”:漫畫分幽默、歌頌、批判、諷刺、綜合和科幻等多種類型,何不借用推廣科學教育這個大好時機,以科幻漫畫為平臺,向學生普及科學觀念,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呢?說干就干,憑著自己以前的一些美術底子,他開始把學生從漫畫的欣賞者往創造者的路子上引。當然,科學教育是這條路上牢不可破的主線,否則學校也不會讓他如此“不務正業”。
于是,從1999年開始,陳建全在這條路子上走了近10年。10年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回顧“用科幻漫畫進行科學教育”的歷程,陳建全覺得自己沒有誤人子弟,他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把學生引向了“科學發現”的前沿,雖然成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學生們畫出的漫畫還很“幼稚”,但在陳建全看來,發明和創造的種子已經種下,接下來,就看他們能不能發芽。
曾經有學生在觀察了小樹成長的過程后,向陳建全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小樹長得太慢了,能不能讓它長得快一點兒?”還有學生在看到樹木被大火燒毀后,心痛地問他:“老師,樹木燒毀后,是否能想個辦法讓它再生?”
這樣“天真”的問題他遇到過很多,但他卻并不因此敷衍學生。比如前面提到的兩個問題,他就引導學生進行探索,然后鼓勵他們用科幻漫畫的形式將這種探索表現出來,進而達到科學教育“形而上”的目的。
根據第一個問題,他的學生孫苗創作了科幻漫畫《生長奇快的樹》——主要解決小樹長得太慢的現象;而他的學生卻根據生活中的實例,以第二個問題為出發點,經過聯想,創作了漫畫《再生樹》,形象地給了樹木“再生”的機會。
愛因斯坦曾說道:“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從這種意義上而言,陳建全不僅僅是在培養漫畫家,更是在培養科學家,乃至發明家。
但是,陳建全的這條“小學科幻漫畫”教學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從“小”到“大”,他的目標也許是在培養“家”,但在小學階段,他還只能從培養學生的習慣乃至性格做起。
大學問的小啟發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細節決定成敗,小學科幻漫畫的創作也不例外。
現在,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意識到了他運用科幻漫畫進行教學的初衷,但大多數學生還只是為了發現而發現,為了創作而創作,對身邊的小事還不是很關心,甚至還沒有養成發現問題的習慣。此外,對科幻漫畫創作和科學素養的形成有何關聯等問題還很模糊。他曾講過幾次,但發現效果很不理想。
不過,他也很“理解”他的學生:“現實生活中忽視細節,漠視小事的成年人都比比皆是,別說是小學生了。”
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經過思考,他把學生的興趣引向了教科書上選用的事例,諸如“上海地鐵三級臺階的故事”、“加加林成為太空第一人的秘密”等。他認為這些故事都是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們耳熟能詳的,同時也是他們感興趣的,就像當年教科書里“小英雄王二小”和“狼來了”等故事一樣,是單純說教的效果所不能相比的。
作用在他的一些學生身上明顯地體現了出來,比如陳昊。陳昊的爸爸工作很忙,常常不在家。一天,他的媽媽正在做飯時,煤氣用完了。陳昊和媽媽為了換煤氣,不得不抬著笨重的氣罐往樓下走,感覺十分麻煩。后來,陳昊聯系生活,從這件小事出發,創作了名為《有了飛行器,換氣真方便》的科幻漫畫,不僅受到陳建全的表揚,還被推薦在《兒童漫畫》雜志上發表。
同樣對小事“關愛有加”的還有他的學生張子琰。一次大雨過后,張子琰向他講述了在大雨中的一個發現:“風雨交加的時候,雨水在風的吹動下傾瀉而來,不斷飄落到人的衣服上。傘雖然能擋住頭頂的雨水,卻難防四周飄來的雨水。”
在陳建全的啟發下,張子琰創作了科幻漫畫《淋不著》——實際上就是發明了一種變形傘,可以根據情況的需要及時變形,防止雨水淋到身體,和肖智宇的《跟蹤傘》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不知到懂得需要橋梁——學習和思考,由懂得到升華也需要橋梁——發現和實踐。學習什么,思考什么,發現什么,實踐什么,這都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最基本的小事做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習慣,搭建創作科幻漫畫和進行科學探索的橋梁,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科學教育中,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培養他們的科學意識奠定基礎。
據說,漫畫大
陳建全的做法是,看到學生作品不佳時,耐心幫他們分析,鼓勵,引導,并營造寬松的創作氛圍,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漫畫技巧,掌握科學知識。
陶行知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幾年來,在陳建全引導下,他的學生加工創作了多幅有趣有益的科幻漫畫,很多作品還在《兒童漫畫》、《中國漫畫》、《兒童美術》、《小藝術家》、《發明與革新》等雜志上刊登,受到一些同行的關注。
在陳建全的一片論文的結尾,他曾這樣寫道:想象是心靈之花,創造是智慧之果,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想象空間,創造的動力和愿望。科幻漫畫只是繪畫藝術的滄海一粟,只是科學教育大花園里的一棵小草。小草雖小,他它卻能折射出萬物的勃勃生機。我期待通過開展校園科幻漫畫創作活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播下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