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道與責任鑄就夕陽紅
——訪江蘇省丹陽市退休老師酈夕昌
在江蘇省丹陽市陵口鎮肇巷村這個面積不大的村子里,年過七旬的退休教師酈夕昌是個“名人”。自從1990年離開三尺講臺后,在村委會里辦起了 “校外課堂”,搞起了“補差”——對那些成績相對不好的學生進行補習的行當。日前,《教育》旬刊記者電話采訪了這位退休老師。
“上門補差”受好評
從教32年的酈夕昌退休后領著不菲的退休金,享受著政府給予的種種補助。按理說他可以過著安逸的晚年生活,但事實上退休后他很快就閑不住了,總是想著怎樣才能為教育事業發揮點余熱。“退休了,但還想為教育再做點事情,畢竟這是關系下一代,關系國家未來的事情。”他對《教育》旬刊記者說。
他首先從關愛那些比較調皮或成績相對不好的孩子開始。他對村里這些狀況進行了調查,根據自己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分析了這些孩子的優缺點,然后“對癥下藥”,上門與他們家長進行交流。孩子的教育如何,家長其實是關鍵,這是他屢試不爽的“法寶”。他的“上門服務”得到家長們的熱烈歡迎,和他交流后,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開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了。有時候家長不在,他就上門和孩子們聊,一聊就聊很長時間。漸漸地孩子們都不把他當老師了,當長輩了,而是把他當作親人,當作朋友。
這種“上門服務”很快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一些孩子開始慢慢轉變,成績開始有所進步,當然,最主要的是和父母的關系開始變化,變得十分融洽,而這是孩子得到健康成長的關鍵。“學生在學校里
“校外課堂”走進了村委會
“上門式服務”教育雖然很有效果,但太費時間。“畢竟自己年紀大了,這是個事實,另外有些家長很忙,孩子們有時候也要玩,總不能老在聽我這個老頭嘮叨吧!”他略帶自嘲地對《教育》旬刊記者感嘆道。于是,他總是在想:怎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讓更多的孩子得到幫助。今年4月份,他借著鎮上發出“關愛青少年校外教育”倡議的機會,向村委會申請把村委會會議室作為教室,他每個星期天為村里成績相對不好的孩子進行補習。申請剛遞上去的時候他心里忐忑不安,擔心村委會不批準,“畢竟那是會議室,讓一幫孩子呆在里面上課覺得總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害怕給村里干部添亂。”他談起他當初的心情時很感慨:“但想不到的是,村委會批準了,不僅批準,還大力支持!”
有了村委會的支持,他的“校外課堂”很快就辦起來了。雖然有人對他的舉動很不理解,覺得他是在“瞎折騰”,但家長們卻很支持。很多以前和他經常交流的家長聽說他在村委會辦“校外課堂”,很快就動員自己的孩子來上課。不僅如此,家長們還送來了錢,送來了學費,但他一概不收。他的理由很簡單:“我退休了,國家給有退休金,再說這是我自愿這樣做的,大家只要多多支持就行了,至于錢我是一分都不收的。”
經過這件事后,酈夕昌本以為“校外課堂”可以正式開課了,但他沒想到的是課堂的“主角”——那些孩子對這個“校外課堂”卻不是很感興趣。原因很簡單,雖然孩子們很喜歡和他聊天,但那都是私下的,一旦擺到課堂上,大家都覺得沒意思了。況且還是在星期天,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們玩的時間本來就很少,所以更不愿去他的“校外課堂”進行補習了。他沒辦法,只能一遍遍地上門去“請”。那些以前經常和他聊天的孩子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邀請”,最后紛紛都被他請進 “校外課堂”。
“課上的氣氛很活躍,他們都很喜歡,就像大家集中在一起聊天。”酈夕昌這樣對《教育》旬刊記者說。現在在他的“校外課堂”補習的孩子已經達到25名了。
談到將來,酈夕昌希望經過他補習的那些孩子都能順利升入中學,“一時的不好并不能代表永遠都不好,我給這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補習,就是想把他們曾經落下的知識補回來,和其他孩子一樣,將來考上大學。”他對《教育》旬刊記者這樣說。
孩子進步就是他的欣慰
酈夕昌說,自己今年已經71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兒女都勸他在家里安享晚年,不要到處去管“閑事”。但他覺得自己雖然退休了,年齡大了,卻依然要保持教師的形象,要發揮一名退休教師的作用。現在村里許多家長都在廠里上班,很少有時間去管教孩子,或者不是舍不得管教就是管教的方法不對,結果稍有不慎,孩子的人生軌跡就會發生偏離,這是他無論如何都不愿看到的。能為孩子們的成長盡一份力,是他最大的心愿。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家人勸阻的越來越厲害了。可是他也總結出了 “對付”家人的方法——一是說服,一是隱瞞。“就像在村委會里辦‘校外課堂’這件事,就是事后才向家里‘坦白’的。”酈夕昌不無自豪地對本刊記者說道。
最讓他欣慰的是,現在很多家長見到他都說“孩子進步了”。該鎮退休教師協會的一些老教師也紛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