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鄭琦
記者 張小武
提起鄭琦,這位湖北省當陽市廟前鎮的退休老師可謂“大名鼎鼎”——2005年教育部曾發出通知號召在全國教育系統向他學習,同年湖北省政府授予他“師德楷模”稱號……但一般人不知道的是,在當地,他還是“大名鼎鼎”的“孩子王”。
人在醫院心在“夏令營”
因為在教師節前撰寫一批關于退休教師的稿子,《教育》旬刊記者好不容易聯系到鄭琦的時候才知道他病了,且病得不輕。問其病因,起先只是簡單的說摔了,可經不住記者“軟磨硬泡”,他還是詳細說了“摔了”的過程——這個暑假他和往常一樣,還是在為他的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事忙活。不過今年他又變起了新花樣,組織 “夏令營,讓農村的孩子到當地著名的風景區去旅游——用他的話說就是讓這些農村娃見見世面,同時也感受一下自然和文化的氛圍。他說這樣對這些農村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很有好處,“井底之蛙”是長不大的,在農村的條件還遠不如城市的時候,很有必要讓這些孩子們“走出去”看看廣闊的天地。
他是在外出聯系風景區的路上摔傷的。當時他在摩托車上,沒戴安全帽,風大,再加上年齡大了,他一不小心摔了下來。幸虧他是“名人”,很快就有人認出了他,打120把他送進了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摔得很厲害,胸椎骨壓迫性骨折,醫生說要他臥床靜養3個月。問他目前最擔心的是什么,他說最擔心的是夏令營的事。再過一個月孩子們就開學了,如果夏令營不能如期開營的話對那些孩子是個損失。不過他隨即又高興起來,說有重慶的幾個大學生志愿者已經接手了這件事。那些大學生很熱情,他很放心。
孩子王“傳奇”
夏令營對城里的孩子來說已是司空見慣,但對農村的孩子來說,卻是個新鮮事物。自從他決定組織夏令營起,就有很多孩子報名參加。本來活動中心的事就夠他忙了,每逢寒暑假和星期天,來活動中心的孩子不僅有借課外書看的,還有玩蹺蹺板、秋千架、乒乓球、風琴的,為此它不僅要逐一登記,還要確保孩子們的安全。退休后他就創辦的這個青少年活動中心現在已經成了當地農村孩子的活動樂園和精神家園。幾年來,他和老伴為了活動中心的事忙前忙后,為附近的農村孩子的健康成長做了很多事情。但他還是不滿足,在這個中心的基礎上,他又創建了“關愛幫扶青少年工作站”,專門幫助和扶持那些在生活上和思想上有困難的青少年。今年,他又變著招兒搞起了夏令營。
他所做的這一切主要是因為他對孩子們的愛——如果不是因為這份愛,讓一個即將年近70的老人在炎炎夏日,為了讓一群和自己不相干的孩子能過上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暑假而四處奔波是不可想象的。
退休后,他本來可以到城里去跟女兒一起享福,但他沒去。他找女兒們借錢在學校附近買了一處農舍,加上當地教育局的支持,他又買了些孩子們愛看的課外書,添置了一些簡單的體育設施,建成了“井崗小學校外輔導站”。幾年后,隨著規模的擴大,很快就發展成了現在的“桐樹埡青少年活動中心”——就這樣,他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
有一次,他聽說他們村上的14女孩柳月因為和繼母關系不好而離家出走的事后,就和柳月的爸爸跑到城里,千辛萬苦地把她找了回來,接到自己家里。他一邊勸導孩子,一邊又勸導孩子的繼母,最后柳月終于開口對后母叫媽媽,現在一家人過得和和美美。還有他和“孤兒”周志富的故事。周志富其實不是孤兒,他母親改嫁了,父親外出打工從沒回來過,于是他漸漸成了“孤兒”。接著他很快就輟學了,經常四處流浪,養成了很多壞習慣。鄭琦知道他的遭遇后就收養了他,讓他住在自己家里,供他上學,F在周志富中專即將畢業,馬上就要參加工作了。有人幫他算了一下,近5年來,他關愛、幫助過的未成年人有260多個,另外到他活動中心參加活動的孩子多達1萬5千多人次。
教師夢的延伸
鄭琦已有49個年頭在和孩子們打交道,和教育事業打交道。因為想當老師,他年輕的時候選擇了當陽師專;因為孩子,他畢業后選擇了偏僻的鄉村小學;因為想繼續當“孩子王”,他退休后創辦了青少年活動中心!督逃费浾咴诓稍L他的時候曾問起他晚年的心愿,他說他的心愿就是把桐樹埡青少年活動中心辦成一個農村里的青少年文化宮,這樣一代代傳承下去,農村里的孩子就和城市里的孩子沒有區別了。他的心愿和他所做的這一切似乎可以從2005年他在人民大會堂所做的那場報告中找到注腳。在那次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中共湖北省委、中共北京市委等單位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