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全國模范教師”克麗比努爾·吐拉甫
克麗比努爾·吐拉甫是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固瑪鎮小學的德育主任。在長期的德育工作崗位上,她結合邊疆地區實際情況,采用多種措施開展德育工作。她所在的固瑪鎮小學先后被評為和田地區、皮山縣德育達標學校,她本人也因工作成績突出,前不久被任命為皮山縣教育局副局長,并在第23個教師節來臨之際,被人事部、教育部聯合授予2007年“全國模范教師”稱號。在教育部第八次新聞發布會后,《教育》旬刊記者對她進行了專訪。
從“頭”開始
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從2000年開始擔任固瑪鎮小學的德育主任。這是她分配到這個學校的第12個年頭。之前,她對德育工作的認識僅僅是“思想品德”教育,上任后,她才發現“德育”涵蓋了很多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及黨和人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在接受《教育》旬刊記者采訪時,她說:“剛開始接受這份工作時,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困難,只是覺得新鮮。”
新鮮感很快就被隨之而來的沉重感代替:學校德育工作長期疏于管理,在她之前幾乎沒有專任的德育老師,學校對德育課也不重視,一些基本的德育工作制度存在嚴重的缺陷……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句名言給從中學就開始學漢語的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很大啟示。她從中青年教師中選拔了德育教師,組建了固瑪鎮小學自己的德育教師隊伍。“這僅僅是個開始,當時德育體系還不完善,我幾乎跑遍了皮山縣所有相關的部門,從各方面尋求支持。”她不勝感慨地向《教育》旬刊記者說起了起步階段的情形。經過她的努力,固瑪鎮小學實現了每個班級配備1名副班主任專抓學生德育工作這個基本目標,又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和校外政治輔導員,逐步解決了德育工作中教師嚴重不足的問題。
之后,問題接二連三地困擾著她。時隔已久,但回憶起曾經的艱難時,她說:“僅靠德育教師開展德育工作力度顯得很薄弱,必須發動其他老師的力量。”為此,在她的建議下,學校加強了班主任隊伍建設,調整了部分班主任,從而使那些有一定德育教育經驗的班主任成了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此外,她還經常組織德育教師參加培訓,提高德育教師的能力。通過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幾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在學校建立起了一支結構合理的德育工作隊伍,保證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完善了德育教師隊伍后,在克麗比努爾·吐拉甫的推動下,學校還成立了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她擔任組長。此外還明確了校長是德育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制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評估實施方案》,每年對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進行檢查評估。
“德育老師不足的問題解決后,德育工作的開展才走上了軌道。‘老師是領頭羊’,沒有老師參與,德育工作是根本無法開展的。”對《教育》旬刊記者說起這些時,這個漂亮的維吾爾族老師顯得信心十足。
環境的重要性
“我們那里窮,固瑪鎮小學附近沒有正規網吧,但非法書籍、非法音像廳不少,有些自制力不強的學生們經常到這些地方去,這是影響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向《教育》旬刊記者坦言道。為此,她決心凈化學生們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一次,她借學校清理整頓周邊環境的機會,爭取到縣里有關部門的支持,收繳并燒毀了這些非法書籍、非法音像制品,關閉了非法音像廳,校園周邊環境由此得到了改善。
除校園周邊環境外,社會環境的好壞也是影響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關鍵。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在縣廣播站、電視臺等媒體的支持下,使《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得以持續播放,不僅讓家長們了解到怎樣保護好未成年人,還增強了全社會關注德育工作的意識。
說到社會環境,她興致很高:“不健康廣告也是社會環境中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一個重要方面。平常我們搞德育工作的老師很重視這個問題。不過這次我來北京,在大街上沒有看到不健康的廣告牌子,我覺得首都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好。有益學生們成長的社會環境是需要大家一起來創造的,光靠學校
營造良好的校內環境是開展德育工作的基礎。“學校是學生的另一個家。家的氣氛怎樣對一個學生能否健康成長、順利成才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句話她隨口拈來,恰當的比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即學校對她而言和家是沒有區別的。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克麗比努爾·吐拉甫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為契機,在學校廣泛開展了“皮山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爭做合格小市民”、“我是現代小雷鋒”等活動,把“拒絕邪教、健康成長”、“遠離毒品、自我保護”這些主題班會開得風風火火。
此外,學校每周一還定期舉行升旗儀式,每次都要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學生進行國旗、國歌等方面的愛國主義教育。定期開展“講文明,樹新風”等系列活動,教育學生選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養成講究衛生、愛護花草、不亂丟垃圾的好習慣。
針對學生心理不穩定、分辨是非能力較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影響等特殊情況,她在學校很多地方張貼了“八榮八恥”等宣傳掛圖、標語,建立宣傳欄、板報,還組織校園小廣播每天用漢、維兩種語言播出校園好人好事、民族團結等內容,使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文化的教育。
“現在,固瑪鎮小學的學生們每天都能聽到校園廣播用漢語、維吾爾語兩種語言播出的德育節目,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上,還可以聽到學生們用清脆的聲音唱的愛國主義歌曲。校園的草叢里也沒有了垃圾,操場上的木制長凳幾乎沒有灰塵,學生們
把愛融入德育
“德育工作要取得成效,必須要用愛心對對待學生,要關心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每個方面。”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對《教育》旬刊記者說:“要讓學生們感受到愛的溫暖,這樣,德育教育才能深入到學生們的心中。”
她真心實意地對困難學生進行幫助。在她的組織下,學校開展了“手拉手,獻愛心”、“一幫一”等活動,號召大家都來關心貧困學生。但她的幫助并不限于校內,校外的她也經常伸出關愛之手。在一次“手拉手,獻愛心”活動中,她動員學校廣大師生為貧困大學生亞森·艾白和患病學生瑪依努爾·吐魯洪捐款達1000余元,后來還為皮山縣二中患白血病的學生如克亞·買買提明捐款2500元……這樣的事很多,說起來時她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她說:“雖然這些活動不是很大,捐的錢也不是很多,但通過這個活動就把全校學生凝聚起來了。在幫助困難學生的過程中,學生也接受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十分明顯。”
此外,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她還格外留意那些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困難的學生。固瑪鎮小學由于地理條件等原因,師生基本都在學校吃飯——飯是從家里帶來的一種叫馕的食物。每次吃飯的時候,她總是挨個檢查,如果哪個學生沒有從家里帶食物,她就會把自己的食物給學生吃。
南疆的冬天很冷,每當此時很多學生的手都會凍裂,他們的父母由于忙,經常疏于照顧他們。此時克麗比努爾·吐拉甫自己買潤滑油等護膚品給他們擦。她還在教室里準備了毛巾和洗發水,當她看到那個學生頭發不干凈,她就會幫學生在教室里洗頭發。
她記憶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2003年。當時學校很多學生的頭上都長了瘡,怎么治都治不好。瘡是傳染的,一時間全校師生都很恐慌。后來她想了個辦法,到外面請了幾個理發師,把長瘡的學生的頭發都剃干凈,然后又跑到藥鋪給學生們買藥,給他們擦在頭上,又讓他們到外面多曬太陽。漸漸地學生們的病就好了,學校里也不再恐慌,教學活動也趨于正常。
“在我們學校,老師不僅教知識,還照料學生的生活,平常有學生的紅領巾臟了我們都幫他們洗。學生們不僅叫我老師,還叫我媽媽。”她對《教育》旬刊記者這樣說。
和實踐相連
克麗比努爾·吐拉甫認為,理想、信念是高層次的思想道德素質體現,在平常德育工作中,如果一味地給學生們講這些“很空”的東西,學生們就很難接受,“要在平時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把理想、信念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們才能得到實際的教育。”她說。
為此,她克服種種困難,先后帶領學生參觀了烏魯瓦提水電站、經濟開發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王蔚墓、時令蔬菜大棚、木吉鄉核桃科技示范點等地,讓學生們了解家鄉的變化,并結合他們自身的實踐體驗寫出觀后感。除此之外,她還通過主題會的形式,開展了“告別陋習、走向文明”、“雛鷹從這里起飛”、 “愛在‘非典’進行時”等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德育教育就在他們身邊,使他們把學習、成長和家鄉的發展及國家的前途緊密地聯系了起來。
通過克麗比努爾·吐拉甫和其他德育老師的共同努力,如今固瑪鎮小學各項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連續6年未發生在校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學校先后獲得“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帶動了教學質量的提高,2005年,固瑪鎮小學教學質量被評為和田地區小學綜合教學質量第一名。 記者 張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