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紅軍路、開展山區支教、體驗農村生活、深入企業一線調研……今年夏天,從紅色圣地、企業一線到大山深處、農村基層,到處都留下了東北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團的身影。東大學子在實踐中砥礪青春,在實踐中點亮人生。
2014年,東北大學暑期社會實踐圍繞“沐浴理論之光,錘煉堅定信仰”、“追尋我的中國夢,踐行核心價值觀”、“深化關愛行動,推進陽光助殘”、“服務社區建設,助力遼沈振興”、“促進專業提升,練就過硬本領”等六大主題,共組建社會實踐重點團隊243支,自籌團隊265支,個人實踐1500余人,共有近萬名同學參與其中,足跡遍布全國各地,參與規模創歷年新高。“多年來,東北大學堅持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為目標,把社會實踐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從2000年起實施‘理論之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來,已經構建起了‘分階段實施、分類別立項、分層級指導’的社會實踐工作格局,形成了貫穿全年的涵蓋‘暑期、日常、寒假、專項和海外’五位一體的社會實踐工作體系,在全校師生中營造了濃郁的‘實踐育人和實踐成才’氛圍。” 東北大學校黨委副書記熊曉梅介紹說。
紅色之旅:沐浴理論之光,堅定理想信念
重走“朱毛挑糧小道”、體驗“紅軍的一天”、再現“三灣改編”、“會師井岡”……東北大學“星火”實踐團在井岡山全國青少年革命教育基地開展了為期9天的社會實踐,重溫紅色革命圣地,感受紅色革命精神。
“我們通過調研毛朱挑糧小道、荊竹山雷打石等地點,深入挖掘了井岡山革命抗爭的歷史細節,感受到共產黨人選擇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的戰略眼光。這次紅色之旅讓我們追尋了紅色蹤跡,感受了紅色文化,收獲良多,感慨良多。”校學生會副主席經典同學感悟到。作為“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實踐季的重點團隊,40余名學生骨干通過學習井岡山斗爭史,考察井岡山革命遺址,設計開發了《基于井岡山革命史的模擬沙盤游戲與素質拓展項目》,并在學員培訓中推廣使用。答辯會上學生代表對該項目詳實的歷史背景、完備的拓展地圖、新穎的游戲環節等進行了清楚的闡明,受到了在場評委、同學的廣泛好評,這一實踐成果也為井岡山教育基地素質拓展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校團委把本次“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實踐活動作為高級學生骨干培訓的重要環節,面向校院兩級學生會主席團成員,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實踐培養。在理論學習方面,學員們聆聽了“井岡山革命史”系列講座,隊員崔怡瑋對專題講座“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印象深刻。“肖郵華老師的講解對我進行素質拓展項目設計提供了很大幫助。”課后學習討論中,東北大學文法學院社會主義研究所所長周莉老師指導實踐團甄選學習資料,幫助學生吃透理論知識。在實踐項目實施階段,來自各個學院不同專業的隊員們各盡其能、集思廣益,依托多年來學校大學生素質拓展工作成果,結合井岡山斗爭史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再創造,完成了“井岡風云”和“朱毛會師”兩個素質拓展項目的設計工作。隊員們對研究生學長徐治洲的理論基礎和記憶能力贊嘆不已,每每提起井岡山斗爭史他都能如數家珍,滔滔不絕的向大家講述。據他介紹,為了完成好“毛竹會師”項目,在實踐前徐治洲每晚都要按照時間軸對井岡山斗爭史進行回顧。另一個小組“井岡風云”項目負責人劉葳也對自己的團隊感到十分自豪:“我們設計的素質拓展項目和桌游有點相像,為了讓項目新穎有趣具有可操作性,團隊十幾個人經常要情景模擬親自嘗試,大家自己動手制作活動道具,你看那幅手繪地圖,制作十分精良,就出自研究生學長崔澤倫的手筆。”
“紅色之旅是東北大學的品牌實踐項目,學校堅持用生動的歷史素材教育引導學生學習歷史、升華精神、堅定信仰,井岡山之行是繼重走長征路、延安精神考察等實踐活動之后的又一個良好載體。”校團委書記張玉寶向記者介紹。與此同時,東北大學依托“理論之光”為主體的歷史和紅色足跡考察活動也吸引了同學們的廣泛參與。包括:“甲午傷思”紀念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赴青島、威海實踐考察;“探尋抗戰遺跡、體會歷史經驗”赴海拉爾關東軍要塞遺址實踐考察;“銘記抗戰歷史,凝聚民族精神”赴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實踐考察等等,同學們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成果,深入學習近現代歷史,了解革命先輩的光輝事跡,有效促進了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相得益彰。
根扎基層:聚焦改革民生,綻放青春夢想
“條件不太好,住的辦公室,晚上挺黑的,沒有地方洗澡。”這是劉鵬同學對沈陽市法庫縣丁家房鎮的第一印象。劉鵬是東北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2014年7月,劉鵬和東北大學其他的40名青馬骨干學員赴沈陽法庫縣開展了以“投身基層訪民生,奮力實現中國夢”為主題的掛職實踐活動,在為期兩周的時間里,40余名同學被劃分成6個組分別與基層干部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承擔一項工作,考察一個專題,支援一個項目,撰寫一篇報告”的“四個一”掛職實踐內容。同學們積極協助政府工作,體察民情,感受百姓生活,收獲了一次難忘的基層工作實踐經歷。
“整理檔案是我們的第一個任務,必須得做好”,劉鵬回憶道。整理檔案和稅收統計是十分繁亂和復雜的,6名同學主動要求承擔下了這份工作,連續三天在檔案館里統計錄入,面對著“零”錯誤的要求,隊員們甚至壓縮了自己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干活,只為了能夠保質保量。走基層,進大棚,實踐小組從百姓生活著手調研。“衣服天天得換,下地干活身上全是土。”劉鵬說,作為“中國葡萄之鄉”,百姓們的主要生活來源就是葡萄園,隊員們就直接跑到地里幫老鄉干活。除此之外,丁家房鎮實踐小組根據政府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為當地鎮政府制作了一份《公共機構節能工作方案》,內容關于成立監督組,辦公用品節能、節能宣傳周等多項計劃,受到了當地干部的表揚和稱贊。“條件艱苦點,但是半個月的掛職學到的東西太多了,而且這里的人對我們都很熱情,我們也幫老鄉們在葡萄園干點活”。總結會上說到這里,大家都開心的笑了。
雙臺子鎮實踐小組堅持每天到鎮政府便民服務中心工作,在中心咨詢臺值班,為鄉村居民提供便民服務,雖然都是一些日常瑣事,但卻也地地道道的體驗了一次鄉鎮干部的工作;五臺子鄉實踐小組先后實地走訪法庫縣陶瓷產業園,詳細考察了法庫陶瓷產業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歷史跨越;十間房鎮實踐小組深入基層,對法庫縣十間房鎮的農牧業進行了調查,走訪康平縣寒富蘋果、萬壽菊種植基地、航空航天以及財湖水庫等基地,初步探索十間房經濟發展模式。“雖然做的工作都微不足道,但是能夠為百姓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即時吃苦也都無所謂。最開始兩天真有點不適應也抱怨條件艱苦,和老鄉對話調研還有點不好意思,想快點結束,現在走了,還挺舍不得的。兩周的時間里,我們對這里的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希望能夠把‘所學有所用’,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實踐當代青年的‘中國夢’。”實踐成員張夢洋感悟到。
校團委負責同志介紹,今年同學們圍繞“我的中國夢”教育主題申報立項十分踴躍,僅這一個主題全校就組建了120余支校級重點團隊,這充分體現了習總書記提出的偉大中國夢對于凝聚廣大青年學生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同學們通過下街鄉、進社區、近群眾、查民情,開展參與式觀察和服務式體驗,真切地感悟由千萬個“中國夢”組成的民族夢、時代夢,在社會實踐中深化對“中國夢”的理解認識、確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遠大志向,堅定了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