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如何真正減負并在減負的同時提高教學質量?本報從今日起開設“減負萬里行·第二季”欄目,重點介紹各地各學校的減負亮點和先進經驗。
“我是一棵渺小的樹,生活在森林里……”在近日舉行的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實驗中學校園文化節上,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該校初三學生王颯朗讀了一封信,講述森林在環境破壞后的遭遇和哀傷。兩年前,憑借這封信,王颯從全球60多個國家的200多萬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萬國郵政聯盟第40屆青少年國際書信寫作大賽金牌。
近年來,作為浙江省“輕負擔高質量”排頭兵的紹興市柯橋區采取多種措施,在管理上創新,在課堂上創優,在隊伍上創強,讓減負真正成為教師自覺行動,加大教師專業素養培訓力度,大力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廣泛開展學生社團和社會實踐活動,走出了一片“輕負擔高質量”的新天地。
換一種教師評價方式
“每天作業時間不超過10分鐘,自愿接受家長監督。”這是紹興市柯橋區實驗小學青年教師裘秀紅6項減負承諾的一項。每年開學初,柯橋區教育網和學校的“優質輕負示范教師工作承諾”欄目總會吸引全區家長的關注。原來,此時該區7300名教師都會向全社會鄭重作出減負承諾,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
從2007年浙江省第一場“輕負擔高質量”現場會在柯橋區實驗中學舉行算起,該區的“輕負擔高質量”之路已經走過了近8個年頭。柯橋區突破以往為評比而評比的做法,著手建立“輕負擔高質量”的長效評價監督機制,評比表彰“優質輕負”示范教師,每一位教師都可以主動申報,在長達3個月的公示期間,如有被查實的投訴,將取消這些教師的評比資格。
近年來,柯橋區教體局強勢推進實驗中學的經驗,出臺了《“輕負高質”區域推進的實施意見》,目前已有20所學校成為柯橋區“輕負高質”示范學校;同時,區內各級各類學校也積極探索“輕負高質”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華舍實驗學校以改革學生作業為抓手,提出“六道題革命”;柯巖中學以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培養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已有明顯效果;王壇中學以“壇”字精神引領學校文化,強調學校育人為先理念,全方位開展社會綜合實踐活動。
換一種課堂績效觀
柯橋區教體局副局長李建忠打了一個比方,耕地畝產不高的時候,總會有開墾荒地之類的“小動作”,落實減負要求之后,教師只有想方設法提高“單位畝產”,才能確保教學質量不下滑。
每年,柯橋區“鑒湖之春”課堂教學多樣化觀摩活動會如期舉行,柯橋區實驗中學普通教師與山東杜郎口、江蘇宜興的名師同場競技,1000多名教師從全國各地趕來聽課。柯橋區實驗中學校長趙水榮介紹說,學校推行了“20+X”課堂教學模式:先讓學生自主學習20分鐘以上,教師根據學生在自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作適時、適當的點撥。
柯橋區教體局還在全區學校倡導“以學論教”課堂教學評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參與度,做到精講精練,提倡教師講課不突破30分鐘,學生練習不少于10分鐘,進一步提高了課堂教學密度。此外,柯橋區把以“效率”論英雄的做法延伸到了課堂教學以外的作業批改環節,引導教師注重作業的反饋功能,診斷學生的學習問題及教師的教學問題,要求每位教師做到“四個凡是”:凡要求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凡學生做的作業教師必須批改,凡學生做錯的作業必須訂正,凡學生訂正的典型錯題教師必須面批。
換一種學生成長模式
李建忠告訴記者,“單位畝產”提高了,就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來種些瓜果蔬菜;學生的課業負擔減輕了,多出來的時間就可用來開展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讓學生們在課余時間充分展示個性,培養特長。
早在2009年,柯橋區就把書法教育作為一個重要載體,實施書法教育“211工程”,即從2009年起,利用3年的時間,在全區創建20所書法特色學校,發展100名市級以上書法家協會會員,培養1000名書法特長生。為此,柯橋區每年舉行“蘭亭杯”千名中小學生現場書法大賽,組織全區初三畢業生硬筆書法過關考查,成績用A、P、E三個等級方式呈現,并納入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范圍,成績評定結果作為普高升學前置條件。
柯橋區教體局局長何其洪認為,推進素質教育,不妨讓學生換一種成長模式。在亞洲最大的布匹交易市場——中國輕紡城,柯橋區魯迅外國語學校的學生正走進市場對“輕紡創意產業”進行調研;稽東鎮開展了每年一屆的“山娃子家鄉行”校外實踐活動,鎮內學生紛紛探村落文化、訪生態農莊;在柯巖中心小學,孩子們喜歡在占地兩畝多的“云骨少年農科院”里辛勤勞作,“農科院”成了一個孩子學習鮮活知識的新課堂。
“我們通過認真研究減負之后出現的新問題,加強對學生課后活動的指導,組建了上千個學生社團,讓學生走進廣闊的天地,讓素質教育真正結出累累碩果。”何其洪對此很有信心。 (本報記者 朱振岳 通訊員 吳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