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4月1日開始,美國著名科學期刊《Pacific Standard》開始每日一期連續刊文介紹由該雜志評選的“The 30 Top Thinkers Under 30”(“30位最杰出30歲以下的年輕學者”),4月4日那一期的壓題照片是一張華人面孔,她就是來自中國大連的譚旭。這位出生于1984年的大連姑娘,在過去的10年里,高中畢業后,一路從北京大學求學到斯坦福大學,再到如今執教華盛頓大學,譚旭,這個大連女孩的經歷在大多數同齡人眼里就是一段神話。
青年學者
10年跨洋求學獲殊榮
“沒什么,這都是這么多年來導師們的幫助和引薦才使得我有今天這點小小的成績。 ”采訪剛一開始,譚旭就對自己不久前所獲得的殊榮表達出了東方人特有的謙卑,但她所說的“小小的成績”并不小,《Pacific Standard》是一本全球著名的科學期刊,當選本次最杰出的30歲以下年輕學者,全球僅有30位。當選后,譚旭接受了該雜志的采訪,她的經歷隨之見諸報端,也成為包括美國人在內的眾多讀者所稱贊的佳話。
經濟學博士
文章登上《美國經濟評論》
在短短的十年里就經歷了如此的傳奇,在譚旭同齡人眼里,這是個神話,但了解她的人卻知道她是如何一步步走來。
擔任華盛頓大學經濟系系主任的雅克·拉瓦里是這么評價譚旭的:“我們這兒還從來沒有哪個助理教授,帶著如此斐然的研究成果來任教。 ”
譚旭執教華盛頓大學之前,就曾經在多個頂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數篇學術論文,這在美國人眼里,對于一個年輕的經濟學博士來說也是少有的經歷,其中就包括譚旭自己也引以為榮的一篇文章,文章發表在《美國經濟評論》,這篇論文的主旨是探討在沒有正規的銀行體系的農村地區,人與人互相幫助(而不是正規的銀行借貸)是重要的,實際上這種互助對于提高整個村莊的福祉是至關重要的。
譚旭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她對經濟學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北大學習博弈論課程時,她就在不停地鉆研這一領域。“我了解到,激勵機制和人們的行為是一個那么有趣的研究課題,這可能會改變整個經濟發展。 ”譚旭說。
人生經歷
1984年 譚旭出生在大連的一個普通雙職工家庭。2003年 從大連市第一中學畢業后,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北京大學應用數學專業錄取。
2007年 她獲得北大數學+經濟學雙學士學位,北大畢業后被斯坦福大學錄取,4年后獲該學校金融數學碩士學位。
2007年至2013年成功讀完斯坦福大學經濟學博士。
2013年 譚旭從眾多的年輕學者中脫穎而出,成功應聘華盛頓大學,走上了美國知名高等學府的講臺。
頑皮丫頭
初中曾逃課打撲克被走廊罰站
作為一名經濟理論學者,譚旭自己的人生格言也沒有離開時間和金錢,她說:“人生短暫,所以要把時間花在最令人愉悅的事情上。 ”采訪中,譚旭始終帶著微笑,談到一些話題時,她甚至發出爽朗的笑聲。在熟悉她的親戚、朋友眼里,譚旭沒有人們想象的“學霸”特有的沉悶氣質,相反,她是個十足的開心果,從沒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苦讀經歷。
譚旭說,小學的時光是極其輕松的,到了初中和高中時,身邊的同學們會被一個又一個補習班累得焦頭爛額,而她除了完成作業外,沒有給自己添加一點砝碼,甚至在初中時,還有著因為逃課打撲克而被走廊罰站的經歷。“想想那時候太天真了,就喜歡打撲克,給老師添了好多麻煩。”輕松應對原本繁重的中學學業,讓譚旭有更多的時間去獨立思考,規劃自己的未來。
“我嘗試把學校里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真正的生活中。舉例來說,學習金融數學后,我開始用定價理論來炒股,用交易理論來商談房價。這些東西有時管用有時也不靈,但自有它的樂趣。 ”
名校教師
學成回國已是她的終極目標
如今走上了美國講臺的譚旭成了許多同齡人羨慕的對象,她在一年前在美國結婚、安家。這對于不少國內的年輕人而言,已然是修成正果了,但譚旭告訴記者,這僅僅是她夢想的開始,而終極夢想是要在祖國才能實現的。
在華盛頓大學,譚旭主要講授博弈論等課程,她的學生中大部分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但其中一門課程40名學生中有超過30名來自中國,譚旭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內青年赴美留學,國際學者中中國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多,“我問過他們,他們中有許多都打算學成回國的,畢竟現在國內的環境越來越好,給了大家更多的發展空間嘛! ”譚旭說,她也不例外,眼下雖置身海外,但心還在國內,她希望能回到祖國,能幫國家制定一些給生活貧困的老百姓改善自身生存條件的政策。
但在回國之前,譚旭說自己雖然獲得了一些成績,但距離她心中的“富有成就的學者”夢想還很遠,“特別是在發展經濟學和理論的交叉點上,目前而言,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側重于實證部分。”譚旭希望到自己退休時,可以為發展經濟學的理論作出貢獻,同時也想通過自己的工作,給自己的祖國帶來一些貢獻。
不解之緣
高考662分上北大本報十年前曾采訪
譚旭當年高考取得了662分,奪得了大連一中的頭彩兒,本報十年前曾采訪過她。
數學是譚旭的強項,雖然估分時,譚旭對數學估了滿分,但最終結果是丟了4分。譚旭分析,一定是在步驟上出了差錯,可能是漏步了。譚旭總結,數學學習不但要注重思路,還要注意步驟,不能馬虎。
譚旭認為,高中時期在各科學習方面,打基礎很重要,但語文和文理大綜合工夫要下在平時。譚旭時常會用獎勵自己的方式,緩解學習壓力。比如,她先為自己確立一個短期學習目標,在規定時間內達到了,她就會開心地放自己一馬,做點喜歡的事情等。
教育取經
“若即若離”式的家教讓她保持獨立
而譚旭能擁有一個寬松的屬于自己的學習環境,也得益于她的父母。
上幼兒園時,譚旭被送進了“長托”,上小學時,身邊的孩子們總考“雙百”,而一年級時,譚旭卻連拼音“M-A”都拼不出來,譚旭在媽媽董美云眼里不是一個能考名校的孩子。“我和她爸爸都讀過大學,所以也沒有想把自己的大學夢非強加給孩子,那時候就覺得她能成為一個善良的人就行。 ”董美云回憶說,正是基于這樣樸素的期望,譚旭的爸媽從未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看重孩子的成績。“打小就培養她的行為習慣,等稍稍長大了,上學了,她就知道自己該做什么了。 ”面對時常被一些“取經”的家長們追問,董美云回憶起自己和愛人對孩子“若即若離”的管教,她說并沒有什么長篇大論的經驗可以分享。但董美云一直強調,孩子的獨立至關重要,家長可以從大處著眼引導孩子,但要給予孩子充分尊重,讓孩子擺脫對家長的依賴,也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