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應用技術大學立足職業教育,領航實訓教育,以鍥而不舍的干勁,孜孜以求的精神,創新求變的思想,在實訓教育的探索實踐中目標越來越明確,思路越來越清晰,腳步越來越堅實,成效越來越明顯。不愧為中國實訓教育領航者這一響亮的稱號! “應大”式的辦學思考 北京應用技術大學,人們簡稱其為“應大”,更有人謔言“應大應大就應做大”,但如何才能真正的做強做大,辦出特色,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應大人把謔言當成一種激勵與鞭策,視為一種責任與目標。應大人獨有的思考方式幫他們找到了答案。 一、42%的數字說明了什么 今年5月5日,《北京晚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北京高校畢業生42%找到工作》的文章。就是這樣一篇標題非常中性的報道后面,帶出來一系列嚴峻的事實:2001年北京高校畢業生不僅可以找到工作,還可以解決北京戶口;2003年可以找到工作,但不能解決戶口;2006年企業對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干脆說“不”,但當年《北京晚報》報出來的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也仍然是79%,到了今年5月就降到了42%。統計數據還顯示出:就在剩余的58%的未簽約人群中分別有43%的本科生、45%的高職生不再選擇繼續求職。可見求職之難,信心之不足。下崗工人、返鄉農民工和新增勞動力三支大軍可謂浩浩蕩蕩。大學生就業形勢再次使傳統教育面對挑戰! 二、學科體系解構到行動體系重構靠的是實訓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一直是立足于解決勞動者“有知識、有文化”的問題,而且解決的非常好,由此就形成了以學科知識為體系的教育架構,這是“以知識為本”的體系。而現代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掌握多少理論知識的人,而是具有多大行動能力的人。所以,我們的教育就應該重構以人的行動能力為體系的教育架構,那才是“以人為本”的體系。國外先進的教育思想就是立足于培養人的“生存本領和發展潛力”,而實現這一點,靠的就是“實訓”。 三、此“實訓”并非彼“實訓” 我國目前的教育戰略之一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依靠政策,職業教育——無論是高等職業教育還是中等職業教育——都在辦學規模上有所突破;依靠政府投入,職業教育也掀起了實訓熱——建實訓基地,購實訓設備,引雙師型人才。這確實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上的缺失,所培養的人才也確實成了一度比較搶手的人才。但是,一些學校過于關注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制造業的人才需求,結果在這場全球性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刻,畢業生又從“搶手”變成了“滯銷”。而北京應用技術大學所倡導的實訓,并非一般意義的實訓,而是立足于新型行業人才需求和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的實訓,真正起到了領航的作用。因此,應大實訓教育成果和經驗對同類職業教育機構來說,在更新專業、提升品牌、解決就業等方面起著重要的借鑒和引導作用。 四、瞄準國家經濟發展所需人才的大脈搏 現在人才市場的特點是:“大量的人沒事干,大量的事沒人干”。為何這樣呢?請看這樣一組數字:1980年我國三大產業從業人口比列分別是:第一產業68.7%、第二產業18.2%、第三產業13.1%;20年后的比例是50%、22.5%和27.5%;國家計劃到2020年其比例將分別達到:20%、35%和45%.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08年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去年我國三大產業的從業人口比例是39.6%、27.2%和33.2%.勞動科學研究所就業與勞動力關系研究室主任張麗賓博士針對這個數的分析是:“第三產業的就業空間很大”,但是“我國的第三產業主要局限在一些傳統的服務行業,這些行業已經接近飽和……亟待大力發展新興的服務業來促進就業”。這正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轉型的方向。傳統教育的滯后性沒能做好人才儲備工作,而北京應用技術大學正是瞄準了這個大的人才需求市場,不斷瞄準新興行業開發新的專業,所以才取得了高就業率的辦學成果。 五、攜程產學研 三位一體化 以上這些情況幾乎是人們有目共睹、有耳必聞的,也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但是在議論、評價、批判之后,在驚恐、無奈、漠視之下又有誰給出了解決的辦法呢?北京應用技術大學探索出一條新的辦學之路。那就是: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訓教育模式。簡言之,就是將分屬于不同領域的產學研集合于一身,真正實現了產學研同屬于同一法人、同一團隊、同一體系、同一理念、同一愿景。產業提供用人需求與標準,為學生提供帶薪學習的平臺與高薪就業的入口。研究院根據企業需求打造企業標準,上升為行業標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同時引入國際標準本土化為國家行業標準;再將各類標準轉化為課程設置與教材,用于基地校和總校人才培養。學校將基地校和總校所有專業的學制進行分解,在同一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分段進行教學,實施人才培養。既為當地中等職業學校(學院)導入了生源,又為其提供了課件,更為學生解決了就業。同時,通過帶薪學習的辦法也為企業降低了用人風險與成本。原本各自為戰的成本中心在整合后成了收益共享的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