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北京市教委下發了《關于切實減輕中小學過重課業負擔的通知》,號稱史上“最嚴減負令”,根據這一通知,北京市將在義務教育階段嚴格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和作業量、嚴格禁止違規補課、嚴格教輔用書管理、嚴格各類競賽管理等。東城、西城等區縣也在隨后出臺了實施細則,如東城區規定不能將競賽成績作為入學依據等。
事實上,這并不是有關機構第一次發布減負令。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就在京召開過“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工作電視會議”,要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負擔。減了13年都尚未最終減完的學生負擔,會因為一紙“減負令”而一掃而空嗎?
之所以主管單位三令五申“減負”卻成效不大,是因為雖然課堂負擔被減少了,但中小學生義務階段的升學壓力依舊存在。即便取消了各種競賽,也依然會有其它考查科目和方式層出不窮,“按下葫蘆浮起瓢”。而且,當學校不再補課后,學生和家長會流向民辦的輔導機構,學業負擔反而“越減越重”。
更令學生和家長們感到手足無措的是,小學階段有6年之久,但學生們往往因為一紙“減負令”,之前多年練習的考試內容不再被列入考核而前功盡棄。但為了升入更好的學校,他們不得不重新準備其它可以作為升學依據的考試,一切從頭再來,結果減負往往在升學壓力下變相成為“增負”。
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減負令”之所以往往淪為空文,根本原因是因為不同區縣、不同學校之間,在硬件和軟件水平上依然存在巨大鴻溝,優質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和分配相對不均。每位望子成龍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線上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多的優質資源。在當前混亂的“小升初”模式下,對于無法“拼爹”的平民子弟而言,除了被迫自我“增負”,他們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