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北京晨報·教育周刊》發起了“請亮出您的減負高招兒”征集令,針對市教委出臺的八條減負新規,向中小學校、家長、教育培訓機構及社會各界征集減負高招兒,為中小學生減負出謀劃策。
活動推出后,受到熱心讀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他們通過短信、電話、電子郵件、微博等方式提出了許多富有見地的觀點和建議。晨報教育選取部分精彩觀點,共同為解決“中小學生減負”這一老問題,尋找新辦法。
校長
教材問題是減負核心
“減負京八條”進一步強調了減負工作的重要性。萬泉小學校長景小霞表示,多年來很多學校都在嘗試為學生減輕課業負擔,取得了一定效果。除了八條細則中明確的減負措施以外,對于小學來說,教材難度與課時安排不匹配是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的一個重要原因。減負是一項綜合任務,景小霞校長建議還應考慮政策的配套性,切實將減負落到實處。
小學教材難度大、知識點多。教學標準、考試要求與相應的課時量并不匹配,這給學生和老師增加了不少負擔。景小霞校長表示,為了達到教學標準,一些學校的老師不得不擠占自習課時間,否則很難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按照規定課時量難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家長便通過課外培訓等方式來彌補,這也造成了“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局面,學生的學習負擔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因此,出臺相應的配套性政策顯得尤為重要。
減負問題需綜合治理
減負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但是目前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北京理工附中校長陸云泉認為,學生負擔過重,既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需要綜合考慮、綜合治理。落實減負,首先要減輕學生的精神負擔。陸云泉認為,焦慮、恐懼等情緒以及考試排名,這些因素都會給學生造成不小的負擔。尤其是一些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排名情況過度關注,給孩子帶來了壓力。因此,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應該還給教育一個更加輕松的環境,逐漸看輕分數和排名。
要想做到這一點,陸云泉校長表示,需要減輕學生的升學負擔,尤其是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要更加注重學校辦學質量的均衡協調,緩解學生的升學壓力。此外,減輕教學內容負擔、控制課程難度和考試難度也迫在眉睫。目前一些考試提高了選拔性,考察內容超出了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老師也就被迫增加了教學難度,使學生負擔加重。
陸云泉校長還建議,學校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教學難度、課程內容增加了,但是課時總量保持不變,因此具體到每一課時上,對老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力求做到在規定時間內講明白,讓學生聽明白。只有這樣,才能盡量減少學生參加課外培訓機構,減輕校外學習負擔。
教師
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
西城區的一位退休教師認為,應該讓熱心教育工作的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建設中來。目前一些學校有“家長委員會”制度,但是問題在于孩子從學校畢業以后,家長也就不再擔任該校家長委員會成員,存在著一定的流動性。建議學校應固定下來一部分家長,這部分家長對孩子在該階段的成長特點、學習特點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即使自己的孩子畢業了,他們依然可以繼續為學校的發展獻計獻策,這樣有利于管理經驗的傳承和進一步創新,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起到減負作用。
規范社會培訓機構
一位退休教師表示,目前社會上的課外培訓機構遍地開花,甚至一些沒有辦學資質的機構也辦起了補習班,培訓時間通常在晚上、周末或假期進行,占用了孩子大量自主支配時間。即使市教委提出了“減負京八條”,但是孩子的課余時間仍被校外培訓機構占用,沒有達到減負的目的。甚至有一些社會培訓機構的教學質量沒有很好保障,補習成效也未必顯著。因此,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加大綜合治理力度,進一步規范社會培訓機構,凈化校外教育環境。“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確實學有余力或者希望在校外繼續學習提高,有參加校外培訓的意愿,這也未嘗不可。但必須規范化,保留那些高品質、高質量、有社會責任的校外培訓機構,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真正起到推動作用。”
家長切忌盲目從眾
孩子學習負擔沉重是一系列綜合原因造成的,部分教師認為,除了“減負京八條”對學校課程、作業、考試等方面進行量化和規范,加強社會培訓機構的綜合管理力度以外,家長的心態也很重要。在家長當中普遍存在著從眾心理,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校外培訓班、補習班,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后面,也就跟著給孩子報名參加校外培訓。這里面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學習和成長特點,每個孩子都是有個性的,別人選擇的方式未必適合自己的孩子,或者說自己的孩子也不一定有參加校外培訓的必要。由于家長的從眾心理而盲目報班,或許不僅沒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能力,反而增加了學習負擔,減少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家長一定要調整好心態,避免從眾,以防適得其反。”
家長
減負重在落實、貴在堅持
北京市中小學生減負是增強未來國民素質的舉措,是直接影響當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制度改革。一位學生家長認為,制度的出臺,重在落實,貴在堅持,有效的監督也能促進其良性運行。建議教育部門內部應該將此項制度列為績效考核的內容。還應在全市、區范圍內開展評比活動。此外,應該建立有利公眾監督、建議的官方平臺和渠道。建立各學校的落實情況定期向公眾公開的長效機制。
北京中小學生減負不應成為一時制度改革的噱頭,教育部門應該正視自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更好地研究如何將制度落實好,如何真正實現有利于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如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添磚加瓦。
校內減負校外加碼
一位初中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真實的壓力來自校外的各種培訓機構。孩子在校期間,只要老師負責任,孩子認真聽講,放學后抓緊時間完成作業,作業量根本不大。現在要求學校減負,其實是把孩子推向了社會,校內鞏固不夠,轉而上課外班,還要花掉家長大量的金錢,“家長也怕自己的孩子不上就不如別的孩子”。
“我們上學那會兒,沒有課外班,老師認真負責,甚至放學了還在回答學生的問題,還會把功課不好的孩子領回家,繼續免費輔導,那時的作業也不比現在少,還只有一個星期天,可大家也沒反映要求減負,大家身體好,身心健康。”這位家長表示,真正的錯誤不在學校課業負擔重,而是課外班亂了家長的心。“學校老師也覺得反正學校解決不了的會有課外班去補充,這樣心安了,自己身上的擔子也輕了,也是占用了孩子的課余時間,真正的增添了學生的負重。”
校外培訓機構負責人
校外培訓要符合教育規律
校外培訓不能市場化,同樣要講求教育的科學性,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課程和活動。京翰學校校長孟采表示,隨著“減負京八條”的出臺,中小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加了,一些對學習有更高要求的學生會選擇參加培訓班。有責任心的校外培訓機構會科學、合理地規劃學生的學習計劃,不單純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同時還擔負起全面育人的教育使命。對于學有所需的學生來說,并沒有增加學習負擔,而是豐富和充實了他們的課余生活。
孟采校長舉例說,“市教委的減負新政使小學生的放學時間有所提前。但是由于一些家長下班時間較晚,不能及時接孩子回家,就給他們報了托管班,時間由一小時增加到三小時”,孟采校長表示,額外多出來的兩個小時,翰文學校并沒有為學生增加學習任務,而是安排益智游戲活動,培養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利用孩子的課余時間帶著孩子做游戲,不知不覺地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這也是校外培訓機構為學生減負做出的貢獻。”
孩子減負 家長義不容辭
此次減負新規是個好消息,但也造成部分老師和家長的困惑,減負之后上課和作業時間少了,孩子可以做些什么既不影響學習、又能實現快樂學習的目標。金色雨林學習能力研究中心創辦人林微認為,家長可以把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當做重點,讓孩子參與各種有利于提高學習能力的活動,如學能訓練、棋類活動、體育鍛煉等,讓孩子勤動手動腦,多給點時間讓孩子計劃自己的學習活動,從能力上提高學習的效率,從習慣上獲得長久發展的保障。
此外,林微建議,還要注意化有形的學習為無形的學習。家長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請孩子擔任小老師,把在學校和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講給家人或伙伴聽,這樣不僅強化孩子對知識的吸收,重要的是更增加了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減輕學習負擔,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自然中,讓孩子親近自然,擴大心胸,獲得正能量。林微表示,自然對于人的心理壓力有極大的舒緩作用,同時也能利用這樣的機會擴大交往圈,讓孩子心靈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