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艱難前行的中小學素質教育
1月18日,廣州中小學開始放寒假了,寒假開始前,廣州市又宣布了幾條假期的減負措施,包括嚴禁開辦課外補習班等。
調查市內多名中小學生發現,今年學生的作業不算多:除初三學生寒假作業較多外,多數學校只有《寒假園地》一項書面作業。學校更多的注重開發學生的實踐能力,作業內容也豐富多彩,包括到小區里打掃衛生、收集過年年畫、種一棵植物并記錄成長日記等,有的學校還把體育鍛煉一小時列入寒假作業。
然而當孩子們把這些輕松的作業帶回家時,不少父母卻開始籌劃著找社會上的教育機構為孩子報補習班。尤其是中小學高年級的家長更是不敢放松,“現在初中、高中的優質學位這么少,好大學也競爭激烈,假期不補習怎么行”,不少家長對說。
“減負這兩個字,我真的已經聽膩了。從小學聽到高中。我覺得,減負就和女生喊減肥差不多——不靠譜。”很多孩子在網上吐槽。
據了解,寒假前,新浪網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較大規模調查發現,91.8%的孩子2013年最大的愿望是減負,快樂地學習。然而這種愿望卻在升學的指揮棒下很難實現。有86.7%的人認為中小學教育目前最大的困難是素質教育落實難。
提起素質教育落實難,似乎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專家形象地用“家長焦慮、學生郁悶、教師困惑、社會迷茫”來形容人們的糾結與無奈。確實,如果素質教育得不到落實,孩子的負擔是減不下來的。
廣州的素質教育實施現狀如何?寒假前夕走訪了多所在個性化教學先行一步的中小學,試圖窺探他們改革的經驗與困境。
困境1
小班化教學遭遇推廣難
“美麗的大海蔚藍的大海是我最向往的地方。大海波瀾壯闊,波光粼粼……”當語文老師朗誦了一段課文《美麗的大海》之后;音樂老師開始播放海浪聲,并進行演奏;美術老師開始指導孩子們畫出大海的感覺。這是沙面小學,小班化教學最普通的一節課。
然而這節課卻是語文、音樂、美術三科齊上的綜合課。
在沙面小學校長張鳳娟看來,上這種“跨學科實驗課”并不容易,對每名老師都是一種考驗,它意味著更寬的知識面以及更大的備課量。“雖然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小班化教育已成為發達國家普遍推行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但這種被譽為‘精品教育’的教學模式在廣州只是小范圍內試點。”
據介紹,沙面小學是廣州公立學校中最早實施“小班教學實驗”的學校。初期僅在一、二年級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控制在30人以內,每個年級6個班。到三年級的時候,再由6個班合并成4個班,恢復大班規模。
“由于小班教學使我們師生和家長都看到了優勢,所有家長和學生都不愿意在三年級時重新并班,因此,經區教育局同意,學校從2004年秋季入學開始全面推行小班化教學。”張鳳娟說。
如今的沙面小學,顛覆了很多人對傳統小學的印象——每個班不單獨設立班主任。在這里,每個班不到30名的學生,卻配備了兩名“包班”的老師。
課堂上,兩個老師幾乎在同時上課,孩子們也很自覺地分成小組來找老師指導:時而聚精會神地聽講,時而熱烈討論;兩名老師穿行在學生中間,時不時蹲下身和孩子們輕聲交流,氣氛十分活躍。30分鐘的“短課堂”內,全班每名學生都有與老師“對話”的機會,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尤其受到老師的關注……
事實上,“小班化教學”如今在廣州的小學和一些民辦初中已有所嘗試,但在公辦中學卻一直未能推廣。為何廣受歡迎的“小班化教學”并沒有得到像人們期望的發展呢?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研究員鐘守權分析,“小升初”沒有中高考的壓力那么大,而且隨著人口的自然減少,小學實行小班教學的壓力相對較小。但對于大城市的中學,尤其是學位供不應求的優質高中,將每班50人分成多個“小班”,便意味著需要多幾倍的教師、教學樓和教學設備,“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
廣東民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鐵民認為,雖然“小班化”需要多幾倍的教師、教學樓和教學設備,鑒于省內經濟落后的農村地區人口較多,不宜在全省范圍內推進“小班化教學”,但是在廣州、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等經濟較發達的地方可以鼓勵嘗試這種“精品教育”。
“小班化,其實是一種教育理念。”廣州89中副校長白云龍告訴,推廣難主要是學校的成本大量花在硬件投資上,有人甚至說珠三角中小學硬件都武裝到了牙齒。“上海中小學資源比廣州還緊張,但上海的小班化卻比我們搞得好得多”。
89中也嘗試著向小班化方向發展,但現實只能是中班化,一個班不超過45人,為此學校也付出了較大的代價。“因為正常的教育撥款是不支持小班化的,你申請更新設備或建教育樓項目可能拿到經費,但小班化的成本就得學校自己承擔。”白云龍說。
“主要是目前學校的教學管理體制還是按照上世紀50年代的情況來設置的。”張鐵民分析道,現在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加,尤其是重點中學,很多班級都增加到了60多人,但我們按財政撥款配備的教師人數還是沒有變。在他看來,小班化教育像一個“個兒大、胃口好的嬰兒”,如今面臨嗷嗷待哺的狀況,如再按照傳統的方法養育,會造成營養不足、發育遲緩。
然而小班化的效果卻是明顯的。據了解,89中每班人數減少后,學生得到老師輔導更多,成績普遍提高很快,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沖在天河的前列。“這幾年學校周圍的樓盤都在炒學位房,在幾年前位于郊區龍洞的89中是不可想象的。”白云龍說。
白云龍認為,小班化教育已在我國試行6年了,現階段正面臨著小學階段向中學階段的過渡。在原本小班化教育教材就不健全的基礎上,如何制定一套自上而下、適合“小班化”各階段的教材,也是一個關鍵點和難點。
困境2
生本教育面臨“夭折”
當優質學位的供需難題不能短時間克服之時,不少專家學者從教學方法上展開探索,尋找實現素質教育的新路子。上世紀90年代末,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學生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自主學習的教育觀。
“同學們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難字的呀,誰愿意告訴大家?”廣州天河區華陽小學語文老師梁小君的話引起學生們七嘴八舌的討論:“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聞’字的,‘門’里加‘耳’。”“我用的是編故事的方法:有人豎起一只耳朵對著門縫仔細聽,知道了門外人說的事情了,他就有了見聞”……
在首批實驗“生本教育”的華陽小學,感受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一年級識字課。梁小君說,碰到難字了,有的孩子認識,可有的卻怎么也記不住。“我們就嘗試用這種‘生本教育’的方法”。
用這種方法,孩子們所有的識字方法都不是老師教的,全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就在這種“天馬行空”的教學中,該校一年級一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平均識字量就多達2400多字,高水平的孩子甚至可以達到3000多字,基本上完成了小學六年的識字量。
“讓孩子創造自己的方法去學習,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表達。”校長王建輝說,盡管大多數家長對這種“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豎起大拇指,但王建輝坦言,每次教學創新都舉步維艱。
前不久,華陽小學的一項舉措引起了軒然大波:學校推出“綠色作業通道”,規定如果到晚上9時,學生還沒能完成作業,只要向家長說明就可以去睡覺。隨后,學校又出臺了“無作業日”,這一天,孩子們可以從作業中解脫出來,自由自在地享受童年生活。但不少家長坐不住了,找王建輝反映情況:“這么寬松,孩子要是成績落后了怎么辦?”
事實上,這樣的質疑幾乎每一所開展“生本教育”的學校都曾經碰到,擔心“基礎不牢,分數不高”的除了家長,更不乏管理者。
作為“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生本教育”目前在全省已有數百所中小學實驗。在廣州,參與該課題試驗的學校主要集中在天河區,番禺、越秀、白云等區也有部分學校參與。然而由于初中素質教育的步伐未能跟上,直接造成了一些小學“生本教育”的“夭折”。
不少家長向反映,孩子在小學接受了六年“生本教育”,進入初中后有點“水土不服”。“以前在學校作業少,活動多,很少筆頭考試,上了初中,感覺基礎不夠別的同學扎實,班上人也多,競爭大,學著吃力。”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一些試點學校不得不停止試驗。
針對這種情況,有專家分析,為什么素質教育會倒退,這就是因為很多探索只能在小學搞,但到了初中卻因為面臨殘酷的升學考試不得不嘎然而止。十歲優等生申請退學的背后,也折射出小學與初中教學的銜接不暢。
“其實‘生本教育’理論有它的缺陷,比如沒有與大綱銜接,而且很多課程需要家長配合,但家長水平參差不齊,也沒有那么多時間,意見很大。”白云龍說。
確實,中考依舊,在素質教育寬松環境下成長的學生升入初中后,突然的作業考試增多后的不適應必然導致“生本教育”過早“夭折”。
困境3
興趣課程如何與學科課融合
應試教育使學校大考小測不斷,中學興趣課程的缺失造成僵化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個性發展,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據了解,目前在義務教育大綱中,并非沒有興趣課程的教學要求。廣東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員鐘守權介紹,2001年國務院頒發了《加強基礎教育改革決定》,義務教育課程實行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管理。其中,義務教育有939—974個課時供實施地方和校本課程,占九年義務教育總課時的10.4%—10.7%,專門用于團隊活動、文體活動、興趣活動、專題教育等。
也就是說,在義務教育階段,平均到每天來算,學生應該有一到兩節課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學生還應該利用這些課時選擇自己喜愛的興趣課程。然而,現實卻是,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日,還有不少中小學沒有開足校本課程;更常見的是,課表上寫著選修課,課堂上上著主科目。
“其實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并不矛盾,學生的應試能力也是其綜合素質的一部分。興趣課可以和學科課融合在一起。”廣州86中分校校長周南旋說。而該校就是把作為興趣課的信息技術課與各門主科結合在一起,產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據了解,86中分校是廣州市教育局確定的“在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試點學校。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以較突出的中考成績,沖破所謂升學壓力的樊籬,實現了三贏的局面:即中考成績優秀,學生素質全面提升,社會、家長的認同和支持。
周南旋認為,他們的經驗就是實現課程功能的改變,在教學領域進一步深化素質教育,探索實驗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的改革,其中較有特色的是探索實驗英特爾未來教育,即通過網絡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化素養,為學生適應未來信息化社會的需求打基礎。
項目剛開始時,教師和家長都不理解。老師認為“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投入大,教學效益低。家長不支持,是擔心學生會沉迷于電腦,荒廢學業。
于是周校長多次邀請專家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教學設計,幫助教師不斷完善教學設計,扎實推進項目的實施。學校還在每年級選兩個普通班做實驗,發放意見調查表,及時了解學生及其家長的思想動態。
在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徐秋云和彭宇峰兩位教師展示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中的英語和數學課上,也體會了興趣課的“含金量”。
在英語課《健康菜譜》上,徐老師創設了一個“班級電臺”學習情境。學生們分組并分別扮演電臺中的編輯、播音、制作、臺長等角色,在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還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和網絡操作技術。
數學課上,彭老師利用學習本手寫功能,引導學生解決《三角形中的方程問題》。運用一對一數字化教學,老師可以及時了解同學做題的過程及存在問題,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學習本互動、交流,實現智慧的共享。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環境將引發教與學理念和方式的轉變。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驗,新的教學模式顯示了優越性,原本學習成績參差不齊的生源,成績得到普遍的提高,學校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新的水平上得到提升。學生的思維、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升。
通過該項探索,學校教育信息化應用方面走在全省前列,2009年該校獲得了“廣東省英特爾未來教育項目推廣示范學校”和國家電教館選評的首批“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全國創新應用示范學校”,2010年該校成功承辦全國“一對一數字化學習教學實驗”現場觀摩會,2012年12月6日,周校長應邀在廣州召開的“泛珠三角教育信息化高峰論壇”上作了專題演講。
■速評
素質教育能否納入考評體系?
素質教育在廣東實踐已有十多年了,在調查中我們看到,無論是以提高有效教學為目的的“小班化教學”,以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出發的“生本教育”,還是興趣課程的開發都是近年來廣州眾多學校對于素質教育的探索成果。
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些艱辛的探索中,素質教育的觀念漸漸深入人心。“分數至上”的評價標準正逐步扭轉,“推行素質教育”也從一句“口號”變成了行動,一大批孩子在各方的努力下獲得了優良的教育,健康成長。
不過,我們清醒地看到,這些小范圍的探索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推廣的路上仍滿布荊棘——其中有觀念上的抵觸,還有制度上的缺陷。應試教育的局面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觀,普遍的“大班教育”更讓個性化培養舉步維艱,素質教育艱難前行。
如今,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大趨勢。但是在實踐中,我們還看到素質教育的各種嘗試往往由于升學考試不能銜接,最終又回到了應試教育的懷抱。尤其是高中階段,面對高考壓力,諸多實驗名稱雖然新鮮,但往往是“新瓶裝舊酒”。
不少專家認為,作為“指揮棒”我省的考試制度改革一直沒有停止過,但對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考試的科目、內容和考試方式方法則應該深入研究,進一步改革,試題設計可以更加開放,更加重視對學生能力、學習品質、學科素養等方面的考核。
確實,教育的目標不只是把青少年培養成一個只有高分數的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教育下了這樣的定義:“教育應該較少地致力于傳遞和儲存知識,而應該更努力地去尋求獲得知識的方法。”
其實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比如有藝術天賦的學生數學不一定很好,動手能力強的學生文化科學習成績可能落后,這就要求考試不能一刀切,可以分出更細的類別,走向多元化,才有利于培養各個方面的人才,有利于引導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此外,一些學科的考試方法方式也要重新設計。
86中分校校長周南旋說,高初中學校是否重視抓素質教育,關鍵還是校長、老師的教育思想和學校辦學理念的問題。只要能從提高民族素質,對國家的未來負責的高度來認識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就不會被所謂戴著升學壓力的鐐銬跳舞之類的說法所羈絆,從而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因此當我們在思考課內改革,在呼吁素質教育列入考試記分的同時,素質教育成果能否更科學地算入老師的績效評定和學校的評價體系?畢竟,作為孩子成長的啟迪者,為師者應該首先成為素質教育的擁護者、思考者和行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