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聚天下英才而育之”?要向專業要質量,向課堂教學要質量,向考試要質量。要靠王牌專業吸引優秀生源,靠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和考試培養優秀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第一,加強專業建設,突出專業特色,向專業要質量。
我們大學畢業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特定專業,所以,肯定地說,大學教育就是專業教育。辦大學、辦學院就是辦專業。從大的說,我們常說人生有限,所以只能用有限的時間求得一技之長。從歷史上看,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職業越來越多,大學的專業也越來越多。學生學習就是為了學得專業特長,通過專業特長來謀一份職業,通過職業來回報社會和為社會服務。由此,好大學必定有好專業王牌專業來支撐。建一批好專業,王牌專業,對于吸引一批優秀生源、培養王牌學生,對于增強學校的實力和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說要向專業要質量。
“十一五”期間,學校在專業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已增至4個(法學、偵查學、行政管理、新聞學),市級特色專業建設點也增至7個。學校在專業建設方面的重點工作是:一手抓新專業培育,一手抓特色專業建設。在新專業培育上,要重點考慮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專業,培養復合、交叉、邊緣型的學科專業,力爭做到“人無我有”,領先一步。我們有六個獨立建制的法學院,獨立建制的學院應該有十分明確的專業及專業方向,這需要各學院要形成各自不同的方向和特點,建設學校的王牌和龍頭專業,在全國、全市有一定的知名度,做到“人有我精”。
第二,繼續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學分制的核心是選課制,課程安排菜單化。學生選課就像選擇菜肴,只有營養豐富、味道可口的菜肴才會促進人的健康成長,也才能成為首選。同樣的道理,只有生動活潑、內容豐富的課程才能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也才會成為學生的選擇。
總體來看,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是負責任的,教學效果也還不錯,學生的滿意度比較高,但仍然存在諸多有待改進之處,比如在教學方法上,有的老師還在采取填鴨式的老舊方法,滿堂灌,比如在教風方面,少數老師做得不盡如人意,有的老師上課就照讀多媒體材料,一旦遇到停電多媒體用不了,就不知所措等等。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校民商法學院老師孫鵬上課的“三字經”很有啟發意義。這個“三字經”就是熟、準、新。首先是“熟”,俗話說,熟能生巧。“熟”就是對所教課程內容要做到滾瓜爛熟,爛熟于心;第二是“準”,即定義概念要準確不能含混不清,老師必須對所教授內容精確掌握;第三是“新”,即講授內容要有新意。可見,老師要在提高課堂質量上下功夫,讓學生真正對課程感興趣,學有所得。
第三,加強考試在教學環節的作用,向考試要質量。
有人說,考試是人類文明的一大發明。這句話我看一點也不為過。眾所周知,考試在教育教學中有三大功能:診斷、檢驗、激勵。隨著社會競爭的日趨激烈,考試雖對人們形成壓力但其功能和作用不但沒有被消滅和弱化,反而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在學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考試本身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教育活動具有很強的檢測導向作用,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試制度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具有很好的促進激勵作用。
考學生,其實是在考老師。怎樣把考試制度建好用好?命題質量高低與否,這是對老師的考驗。命題既要突出教學重點不偏離教學大綱,又要難度適中激起學生興趣,這需要老師花費大量心血。增加考試次數,既增加編寫試題的時間又增加閱批試卷的時間。如要評講考試,還需要時間備課。所以說,要在學生身上多用一份心,首先老師就先要出一份力,多考學生實際就是多考老師自己,對學生嚴就是對老師自己嚴。老師要真正成為教學的主導,就得掌握考試這根“指揮棒”,做到教學考試融為一體。向考試要質量,這實際上對上課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需要我們的老師集中精力提高業務水平,改進教學方法,高質量完成教學大綱、教案和重要知識點的傳授,而且還需要我們老師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考試成績。(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