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指在特定群體中形成并傳承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準則、行動模式,以及成員之間相互聯系與作用方式的整體。文化是群體生活的支配性力量,能夠對群體成員產生很大的影響力和約束力。
學校文化建設熔精神文化建設、物質文化建設和隊伍文化建設為一體。它能夠深刻地影響教師的生活情致、事業理想和人際關系,建構教師的行為方式,建構學校制度和學校環境;學校文化建構培育師生員工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個人的思想觀念、感情信念、行為方式與整個學校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相對穩固的文化氛圍,凝聚成一種無形的合力,指向學校的共同目標。因此,文化建構是現代學校發展的根本策略。我們說學校文化建設是一個深具戰略意義的課題,就是據此立論的。
需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文化具有持久的穩定性特征。如果學校文化缺乏自身改革發展的動力,僵化守舊,不能跟進時代發展的潮流,則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消極的影響,阻滯學校的進步。
基礎教育學校文化需要重塑
當前,“兩基”任務已經基本完成,基礎教育進入了一個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奪取教育教學質量新一輪提升,加快學校發展步伐的關鍵時期。學校教育的提升和發展戰略,需要提高到文化建設的層面,樹立文化立校、以學校文化的改造和重塑來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方針,方能奏效。
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學校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瓶頸,主要在于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總體較低、提升緩慢。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提升緩慢的瓶頸,從深層次上看與學校文化的鈍化有密切的關系。許多學校其文化的內涵及其結構僵化而墨守成規、缺少活力,未能跟進信息時代和現代教育發展的步伐。其表現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有:
——“考試文化”的弊端。延續多年越演越烈的升學競爭,客觀上逼使學校管理者和教師更多地關注和尋求“立竿見影”的辦法,而忽視了樹立學校核心價值觀和發展愿景,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建構適應現代教育需要的行動方式等等這些夯實基礎、充實內涵、提升團隊實力,從根本上推動質量提高的基礎性和突破性的工作。此種情形對學校文化的品質和面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其具有了“考試文化”的急功近利和實用主義、經驗主義特征,從而不利于學校內涵及基礎實力的發展與提高。
——教師文化中的封閉保守傾向。教師職業特點易于萌生其封閉和專業個人主義傾向,這是遍及各地學校文化中的一種通病。學校中班級、課堂具有較大的獨立性,教師個人享有教學自主權、教學自由,獨立承擔工作成敗的責任。因此教師對工作事業往往抱有獨立成功觀,對于教學經驗和技能多采取自給自足方式。教師文化中的這種專業個人主義傾向降低了他們對知識共享、對話交流、協作共進的意識和熱情。這就是教師隊伍往往開放意識淡薄,缺少合作互動熱情和主動探索精神的深層次原因,是許多學校教研教改較多地流于形式、成效微薄,難以取得突破的深層次原因。
——彌漫教師文化的職業困惑和職業倦怠。許多教師理解并接受具有國家指令權威和指導權威的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然而在實踐中他們卻面對著沉重的考試壓力,這使得他們的教育教學行為常常有悖于教育理想,從而陷入了深深的職業困惑。一些學校生硬地引進企業管理模式(例如強制實行8小時坐班制),削弱了教師對工作目標的認同,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許多教師(尤其是高中教師)大都進入了人生歷程中工作負擔和家庭負擔俱重的時期。他們責任重大,事務繁雜,辛苦勞累,生理負荷很大,心理壓力更重,導致嚴重的職業倦怠,嚴重缺乏對自己職業生涯的歸屬感、榮譽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這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削弱了教師自覺學習探索,努力提高專業水平的愿望和行動。
上述狀況深刻地影響了基礎教育學校文化的面貌和品質,使其趨于僵化而缺少變革和前進的活力。就從我省的情況而言,從總體上看,信息時代和教育深刻變革時代教育工作所需要的開放、合作、探索、創新的精神風尚與行為習慣尚未形成;打破舊的理念、方法、模式的羈絆,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研、師訓等活動以取得質量和成效的重大突破的新型行動模式,更是不為許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師所了解和接受。這是學校文化陷于遲鈍、僵化的表現,是當前校本教研、教師培訓等項工作成效不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提升緩慢的深層次原因。學校文化的鈍化成為提高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和教育創新的瓶頸。我們的學校面臨著學校文化改造與重塑的重要課題。
構建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以開放、合作、探索、創新精神為主導的新型學校文化
信息化和網絡化是當前時代生活的特征,而信息化和網絡化最大的特點,就是知識信息極大范圍的交流共享和人際關系更加方便、快捷和豐富的交互聯結。而這一切,恰恰是沖擊封閉、保守和狹隘文化環境的適用工具和銳利武器。我們基于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來推動學校文化的改造和重塑,吸納時代精神和現代教育理念,正是一個科學和適時的選擇。
近十余年來在我國教育領域日漸發展的信息技術應用,包括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網絡教研、網絡培訓、現實課堂與虛擬課堂結合、教師博客等等,在逐漸改變學校的管理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催生了學校新型文化的誕生;ヂ摼W絡方便快捷和充分自由自主的互動交流、探索共享,使得教育領域的人際關系、生存狀態、行為模式乃至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從而,推動了校園新文化的誕生和成長。
最近十余年來,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如何影響學校文化建構的課題研究方面,在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改造和重塑學校文化的課題研究和實驗方面,在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進行中小學校文化建設的實踐經驗方面,已經產生了大量積極的成果。這就為我們提供了榜樣和經驗。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開拓眼界,認真學習,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學校文化建設的新路子,改造和重塑基礎教育的學校文化。
改造和重塑學校文化,應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核心價值觀,凸現開放、合作、探索、創新的精神,形成應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工作、交際和發展自我的行為習慣,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熔鑄和享受教師職業生涯的使命感、成就感和榮譽感。從而,使學校文化充滿不斷前進的活力。
學校的文化建設工作,應以精神文化為統領,教師文化為主軸,物質文化為依托,制度文化為保障。要立足學校自身實際,追求時代精神、教育理念與學校個性的統一,求真、務實,體現學校特色。
而此項工作的長期發展,更重要的是要將其滲透于基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絡的學校教學、教研、科研、教培等項工作和活動中。只要這些工作能夠扎實開展和長期堅持,新的學校文化必然能夠隨之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