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咱們學校沒有市級學科帶頭人,自從‘協作區’制度建立后,學校今年出了1個市級骨干教師、4個區級學科帶頭人。”北京市大興區榆垡中學校長楊健日前自豪地告訴記者。榆垡中學的變化,是大興區近年來通過建立農村教師“協作區”制度、構建城鄉學校“共同體”等手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縮影。
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師資上,為了盡快提升農村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大興區從2006年3月啟動中學校本教研“協作區”制度,以地域分布為基礎將農村中學劃分為6個校本教研“協作區”,新城地區學校分別加盟6個“協作區”,22名教研員成立了6個教研指導組,指導和協調校本教研工作,構建了以組長校為核心、“教研指導組—直屬加盟校—聯片教研組長校—教研成員校”四位一體的教研網絡。“協作區”通過相互聽評課、專家會診、專題講座、教學示范、網絡教研等形式開展聯片教研,為教師專業發展搭建了相互學習、借鑒、交流的平臺。
榆垡“協作區”指導教師、大興區教師進修學校教師李學棟說,大興區的做法是“筑高臺”、“搭舞臺”。“高臺”就是引進新城區教學質量較高的學校現場指導,甚至請外區縣的教育同行、專家聽課點評。還把區級比賽下放到“協作區”進行,給予區級獎勵措施,調動了農村教師參賽的積極性。“舞臺”就是給農村教師盡量創造更多的展示機會。
禮賢中學是大興區一所普通農村校,2011年,學校教師參加了“協作區”的說課比賽,名列第一。校長王建生說:“全校75名教師全部參加比賽,真刀真槍地練,教學能力得到顯著提高。雖然在‘協作區’比賽,卻同樣享受區級比賽獎勵。這一招把教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在有效提升農村教師教學教研水平的同時,大興區還把促進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的著力點放在整體提升農村學校的辦學水平上。經過幾年的摸索,2011年,大興區啟動了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模式,通過“優質校+優質校”、“優質校+薄弱校”、“優質校+農村校”等多種形式,組建以優質核心學校為龍頭,跨地區、跨類別學校的“發展共同體”,區教委予以專項資金保障。
據了解,全區小學共組建了10個“發展共同體”,根據自愿結組原則,每個“發展共同體”由3至5所學校組成。實行“共同體”互動多元評價機制,促進“共同體”內各學校的教師隊伍優勢互補、共同成長。
“作為大興區小學‘學校發展共同體’的核心校,我們每年都安排優秀教師到‘共同體’學校做課、交流、研討,把優質學校的資源輻射到‘共同體’學校,促進各學校共同發展。”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校長張文鳳說。
以“陽光綠色”命名的另一個“發展共同體”核心校——黃村鎮第一中心小學,今年要做的工作就是進一步整合“共同體”內學校間教育資源,通過辦學理念的傳播、辦學經驗的交流、學校文化的影響、優質資源的共享等,實現“共同體”學校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