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金星
-記“中國金融教育”的拓荒者和奠基者王志偉教授(之一)
矢志鍛造中國的“金融通才”
——北京國際金融學院院長
[編者按]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句流傳了幾千年的古語說的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個體的愛好、興趣也千差萬別,很難成為通才,要有一技之長。它曾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學術高深、技藝精湛的專家學者、能工巧匠,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各國的教育體制和人們的觀念。
然而,在北京,一所院校的成立,卻使這句流傳了數千年的古語受到了來自現實的挑戰。在風景秀麗的中關村科技園區,北京國際金融學院應運而生。短短數年,它就以其富有前瞻性的辦學理念、先進的管理體制、獨特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業界引起了巨大震動,它培養、培訓的數萬名畢業生,遍布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財政、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迅速成長為行家里手,有的還擢升為業界骨干、領導者。
這一切都源于該院院長、
那么,王志偉院長是怎樣把一所成立僅十余年的學校迅速打造成業內一流的領先者呢?北京國際金融學院又是怎樣卓有成效地開展金融教育和通才培養的呢?在高等職業教育即將面臨重新洗牌的形勢下,該院又將怎樣深化教育改革、勇創中國高等教育的全新品牌呢?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波,導致金融人才培養問題首當其沖。帶著這些問題,近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筆者對
“訂單式”教學確保100%就業
作為多年從事金融理論和實操技能研究的專家,一見面王院長就開門見山地和筆者談起了我國當前面臨的日益嚴峻的金融形勢。
在加入WTO之后,外資金融、保險巨頭現在已經不只是陳兵國門,他們已經全方位開始在國內開展相關業務。“我們全面兌現加入WTO的相關承諾,全面開放國內金融市場,弱小的民族金融、保險、證券業將會面臨著和擁有巨大資金、技術、服務、品牌優勢的外資金融保險機構的殘酷競爭,可以說生死抉擇已經擺在國內的金融保險機構面前。” 王志偉院長繼而不無憂慮地說,“可以預見即將有大量人才流入到工資、福利、待遇有充分競爭力的外資金融機構,我國民族金融保險行業將會面臨著巨大的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國內金融院校培養的金融、保險專業人才,由于教材落伍、知識陳舊,學生很難學到國際先進的理念和專業知識,更不能在就學期間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難以迅速適應實際工作崗位的嚴格要求,“眼高手低”可以說是許多畢業生的通病。
一項統計顯示,全國今年共有650多萬畢業之后不能順利就業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其中就有大量經濟、金融專業的專科生、本科生,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碩士研究生。
“這恰恰說明了我國當前金融教育領域和金融市場存在的巨大問題,同時也為我院進行高水平的職業教育和有效的繼續教育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王志偉院長說。
正是敏銳地把握到了上述問題,北京國際金融學院在建院之初就立足于國際金融實務和國內金融教育的現實狀況,面向國際金融市場、回應社會需求,積極實施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全面開展“訂單式”教學,以開辟畢業生就業的新途徑。學生入學就意味著就業有保障。新生軍訓結束后與學校簽訂就業保障協議和就業推薦協議。學院的專業設置都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朝陽專業、緊俏專業。學生入學一個月內,還可根據興趣調整專業。
回顧過去的崢嶸歲月和坎坷人生,王志偉院長感嘆不已,“在建院之初我們確實經受著巨大的困難,辦學軟硬件環境差強人意,董事會內部顧慮重重。但我們緊緊地抓住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這一辦學根本,以樹立學院的品牌特色為重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行業為標準,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目標,著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全程實施‘雙職化模式、雙元制管理、雙師型教師、雙語式教學、雙證式文憑、雙軌式出路’的教學模式,力爭在五年之內就培養造就出一大批被社會認可、動手能力卓越的一線優秀人才。” 王志偉院長說。
如今,幾年過去了,北京國際金融學院已成為一所與國際金融教育管理相并軌的現代化綜合性全日制高等學府,同時也是中國金融大學創辦和發起單位之一。它以普通本科學歷教育為基礎,以金融從業資格證書認證和軍地兩用人才培養訓練為主導,已成為我國金融界的品牌學院和定向專業人才委培基地,是我國金融系統“從業資格認證”培訓指定院校。
建立中國金融教育體系
2007年,中國銀行服務業遵照“WTO”協議中的承諾對世界全面開放,中國現有247家國外銀行分支機構和202個保險辦事處、分公司。全球82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機構119家,其中51家設在北京,占總量的42.8%。中國金融業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競爭和挑戰異常激烈。
在金融市場全面開放,步入國際化軌道的今天,弱小的民族金融及保險業是否能與“狼”共舞,化“險”為夷,趁機做強做大,實現中國經濟的再度騰飛,是擺在我國政府和民族金融企業亟待解決的重大戰略問題。
目前,中國金融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制約金融事業發展壯大的主要瓶頸。入世后的中國金融市場變革與人才培養便成了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
據介紹,在未來15年中,銀行、保險、證券、國際結算、證券、期貨、個人理財等行業要求:全部從業人員要達到大學本科以上水平,還必須接受過本行業的高等職業技能教育或培訓,持從業資格證書上崗,金融業首次有了準入制度。據北京金融街管委會預測,金融街未來10年的銀行、證券及保險行業約有15萬從業人才的培養、培訓、輪訓需求。
于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金融業人才的培養、培訓重任就歷史性地落在了北京國際金融學院身上。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該院對新形勢下金融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等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
在北京召開的“第十二屆科博會中國金融高峰會”上,王志偉院長首次提出了“金融通才教育”的觀點。“中國金融通才教育”從根本上有別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這是國際金融風暴催生的一個新生兒。這一教育理念甫一提出,就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注。
王志偉院長表示,我們的思想是確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分階段、分層次培養金融人才。“采用戰略謀劃型人才、金融實務理論研究性人才、金融實務具體操作應用性人才三位一體的人才目標培養體系。完善金融學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在教學內容上與國際同步。同時,引進國外金融學科的先進課程,最新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注重金融學科的整體性。主張文理兼修,宏觀與微觀并重,金融理論與實務相結合,注重金融人才智能結構的培養,把金融學與應用數學、法學、外語、網絡信息技術、決策管理學進行交叉融合、有針對地培養各級各類崗位的應用型人才。”
王志偉院長說,“同時還要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金融學課程全部采取引進案例教學法,加大金融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課時安排,以錘煉學生的聽力和日常口語運用,盡可能使學生都能適應國際金融行業的工作需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到金融具體工作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去實習、實操。建設模擬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計算機實驗實訓中心等專業教學實訓基地。”
“中國金融教育”不僅要培養中國金融教育的基礎專業人才,更要著力培養“中國金融教育”的高端人才和高端通才。如果我們“中國金融教育”能健康卓有成效的發展,那么中國金融界的未來不僅可以提高對全球金融風暴的“免疫力”,而且可以使“中國金融”在世界未知的金融風暴中巋然不動。
首倡“通才教育”
如何防范金融危機,維護資本市場的穩定,科學實施金融監管,關鍵還是金融高端人才培養問題。“國以人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知識經濟”對從事金融理論研究的人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必須是具有新型知識結構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是全才。
在2009年第十二屆科博會中國金融高峰會上,王志偉院長破天荒地提出了推行“通才教育”的觀點,立即在大會上掀起了軒然大波,直至散會上,業內外熱議之聲仍一浪高過一浪。實施“通才教育”成了該院的又一個亮點。
怎樣實行通才教育呢?王院長告訴筆者:“第一要改革現有的金融教育體制,重視多學科最新綜合知識的‘通才教育’”。
針對目前我國金融教育領域里學科和專業設置比較單一以及專業知識結構單一的現狀,改變按金融機構分類設置專業,打破國內金融與國際金融的界限,并對學生盡可能多開發一些其他學科特別是文理相通的選修課。“要把改變專業設置和課程開設,培養具備多學科綜合知識和具有最新知識結構作為金融教育改革的一個重點。” 王志偉院長強調指出。
第二,要努力營造有利于優秀學術骨干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應當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措施。(1)在用人機制上優化管理,倡導愛護人才,珍惜人才,尊重人才,不拘一格選用人才,造成人才輩出和能施展才干的好氛圍。(2)要打破平均主義和論資排輩的舊觀念,政策資源應向所在學科、所在專業的佼佼者和領軍人物傾斜。(3)要不斷強化競爭意識和進取精神,建立公平競爭,擇優聘用的機制,形成優勝劣汰,激勵向上,人人不甘落后,奮發向上的成長局面。
第三,還要實行導師制,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學術研討活動,因教育才 。
【結語】
最后,王志偉院長十分動情地引用了1998年3月朱镕基同志的一段話——“不管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我都將一往無前、義無反顧、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此情此景,望著他那堅定的目光,筆者看到了一個把全部心血和畢生精力都撲在了人才培養的優秀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我們堅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