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加高薪、胡蘿卜加大棒的激勵方式已然落伍,現在該改變了。 “執行力”在中國制造企業當中,曾經是一個富有魔力的詞匯!傍櫤5奈幕怯袊绤枅绦辛Γ钟懈叨燃!备皇靠悼萍技瘓F副總裁程天縱曾這樣說。郭臺銘的口號“一定要達到目標,除非太陽不再升起”和“重視效率分分秒秒”寫在工廠的墻上。無獨有偶,和富士康是競爭對手的王傳福說過:“在比亞迪,人是每一個關鍵節點、每一種戰略打法的最終執行者。對工人,高壓、高薪的結合,可以對效率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郭臺銘和王傳福有些什么共同點?他們信奉同一種動機哲學:沒有人不愛好胡蘿卜而恐懼大棒。面對這兩樣東西,人們會作出精明的反應,其行為依附于一系列刺激和外在的獎勵。信奉這種哲學的人認為,不存在什么因熱愛而去做的事情,或者是因為認定某樣東西是對的而去嘗試的情形。 而與這種哲學截然相反的一種認識是,雖然承認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但堅持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渴望歸屬感,渴望意義,渴望偉大的愛情或是新生的嬰兒所帶來的那種福佑?纯茨切┝x工,甚至看看那些人肉炸彈,我們都不難發現,刺激在很多情況下無以解釋人類的行為。 丹尼爾·品克在最新出版的《驅動力:關于激勵的令人驚訝的真相》一書中,猛烈抨擊以刺激為基礎的工作慣例。他說,最早人類經歷的是“激勵1.0”階段,這一階段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因為人們要逃脫獅子和老虎,保證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到了后來,又發展出“激勵2.0”,即通過使用外部的獎懲來規范工作。但當管理者試圖引發員工身上的行為變化時,可能同時也剝奪了他們從工作中獲取內在快樂的機會。 “激勵3.0”則對人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不錯,我們是理性的,企圖將自身利益最大化,但我們也追求工作中的自主權,掌握一門手藝的自豪感,以及勞作的目的和意圖。后面這些東西在不同程度上同情緒、情感相關,我們會發現,過去舊式的工作場所要求工人不得把情緒帶進門內,而現在一些嶄新的公司已經開始尋求利用員工的情緒。 把生活看作一連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很重要的一個罪魁禍首是技術。技術剝奪了交流的溫度,使我們失去人性,它的各種計量手段也使我們對真正的價值的判斷丟掉了準星。然而,技術亦可能為內在動力的解放提供最好的希望。后工業社會創造了大量自由時間,但它們沒有被用在正路上,比如非常多的時間被花在看電視上。而今天,這些自由時間正在被重新疏導到一系列利他的、參與性的活動當中。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業余者公社,我們所做的大量事情——從編寫百科全書到分享圖片到編寫軟件,都是為了其自身的目的而進行的,并非為了獲取外在激勵。 “業余”(amateur)這個詞的拉丁詞根就是“愛”的意思。我們身邊遍布各種激勵,在我們所習慣的世界里,人們為愛做小的事情,做大事則是為了錢。不過,現在,我們終于可以為愛做大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