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大學子暑期支教接力20年,孩子與他們約定:
“老師,明年見”
去年夏天,安徽師范大學大一新生陳志偉第一次來到安徽省岳西縣田頭鄉支教,沉默寡言的男孩龍龍(化名)總追著他問:“老師,你知道銀河里有多少顆星星嗎?”
臨別時龍龍送給陳志偉一張畫:歪扭的小人站在星空下,旁邊寫著“明年見”。陳志偉把畫夾進課本,決心繼承學校“傳統”,完成這跨越300公里山水的約定。
兌現“明年見”的約定
今年夏天,安徽師大歷史學院赴岳西愛心支教與文化宣講團隊再次踏上岳西縣的山路。當陳志偉伸開雙手呼喊著“我來啦”時,龍龍和同學穿過田埂,一下子撲進他的懷抱。
“陳老師,我知道銀河是由恒星組成的!”龍龍指著屏幕,“去年您教我用電腦查資料,我現在學會啦!” 從畫滿符號的沉默到主動探索星空的奧秘,龍龍眼中閃爍的光照亮了陳志偉的心。
兌現“明年見”的約定,每年都要在安徽師大上演。15年前,安徽師大歷史學院三名學生自發組織“暑期支教行動”。岳西縣簡陋的教室、斑駁的黑板前,孩子求知的眼睛點燃了這群青年的教育理想。次年,數百名安徽師大學子踏上這片土地:5次回訪活動分批邀請200余名山區孩子走出大山,在安徽蕪湖的博物館、大學校園里參觀學習;學生們組織籌集善款28000元,捐贈價值21000元的圖書、文具、體育器材……
改變隨之發生:教室里智能白板替換了斑駁黑板,嶄新的課桌取代了陳舊桌椅,泥濘的小路硬化成平整的水泥路……
一場延續20年的支教接力
今年暑假,高中物理教師楊千方又回到了安徽省潛山市黃柏鎮昆侖小學。20年前,楊千方在這里以村里首位大學生的身份考入安徽師大,鄉親們把一沓沓散發著泥土味的“上學錢”塞給他,沉甸甸的恩情如一粒種子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大一暑假,楊千方便回到家鄉,一塊自制黑板,一間閑置舊屋,“千方愛心學校”自此誕生。
一個人的堅守很快點燃了一群人的信念。20年光陰流轉,從一所僅有十幾名學生的學校,到覆蓋安徽12個地市、30多個鄉鎮的20余所學校,2200余名志愿者接續傳承,累計服務鄉村兒童逾萬人次。
不僅是規模擴大,“千方”課堂也在蝶變。“大家看,這個‘小藍點’就是我們生活的地球。”今年的課堂上,2024級物理學優師專業學生夏夢云以NASA旅行者一號拍攝的“小藍點”照片開場,運用AI技術和VR眼鏡帶領孩子感受宇宙的魅力。千方愛心學校的課程表也從語數英“老三樣”升級為“3+N”多元體系,增加了天文觀測、化學魔法、科普實驗、非遺手工、心理劇……為了讓深奧的知識在孩子心中發芽,支教隊還自主研發了1200余堂“科普實驗課”。
“他們把大學實驗室濃縮進‘行李箱’,把鄉村課堂變成了沒有圍墻的科技館,所有教具不足20公斤,卻為孩子打開了無限廣闊的世界。”黃柏鎮昆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涂保安感慨道。
當年種下的種子也長成了果子。2014年夏天,一條短信讓支教隊員熱淚盈眶:“老師,我考上安徽師范大學了!”發信人是楊文秀,一個曾經總躲在教室后排的靦腆女孩,在“千方”志愿者的接力幫助下最終圓夢支教者的母校。
這樣的故事在不斷上演。20年來200余名受助學生考入重點高中和大學,其中20余人畢業后投身教育事業,用行動詮釋了“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動人傳承。
“當年播下的種子,如今已長成森林,而我們也在支教中找到了人生方向。”楊千方說。
播撒運動“新”種子
同樣迎來20周年的還有安徽師大“陽光體育”愛心夏令營團隊。
今年7月,該團隊在合肥市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區打造了“一老一小”雙服務模式。清晨,大學生志愿者化身“安全導師”,帶領孩子進行防溺水自救技能演練;傍晚,他們又是“健身教練”,為社區老人編排節奏舒緩的“舞動中國排舞”。
“體育在這里是連接代際的紐帶,社區共享的溫暖讓我們理解了社會責任與青年擔當。”2023級舞蹈表演專業學生李成勛說。
扎骨架、糊宣紙、繪彩圖……在安徽黃山市仙源鎮,安徽師大2023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帶著孩子制作徽州非遺魚燈。“以前娃們愛玩手機,現在都爭著學老祖宗的手藝,精氣神都不一樣了!”仙源中心小學的教師喜滋滋地說。這堂特殊的“體育非遺課”成為傳承文化基因、厚植家國情懷的鮮活載體。
20年來,“陽光體育”團隊從最初的4個教學基地,拓展到覆蓋5省20余市、300余個教學點的全國網絡,累計招募志愿者超1.5萬名,打造出防溺水足球課、非遺體育課、減災體能課等特色品牌,服務人群突破20萬人次,項目榮獲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
“20余年來,安徽師大青年堅持在‘走、看、講、思、做’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課’這門社會大課,立志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教育事業貢獻青春力量。”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胡靖說。(通訊員 朱 蕾 劉冠琪 | 本報記者 萬景達)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