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剛結束的暑假,英國Bamboozle班布洛劇團專為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創作的沉浸式戲劇《月亮上的歌》回歸上海兒童藝術劇場(大鯨魚),英文版《月亮上的歌》于八月在大鯨魚劇場先后兩輪演出,總共19場,為140組孤獨癥兒童家庭提供免費觀看。隨著英文版演出落幕,備受特需兒童家庭期待的漢化版《月亮上的歌》也即將登臺,計劃在這個秋天的演藝大世界·2025上海國際兒童戲劇藝術節首演。
大鯨魚劇場自2017年啟動“海星之愿”公益項目,通過沉浸式戲劇為孤獨癥、智力障礙、腦癱等特殊需求兒童提供成長支持,劇院與國際資深兒童劇團隊合作,先后制作《可愛的農莊》《暴風雨也不怕》和《月亮上的歌》三部特需兒童沉浸式戲劇的中文版。
在去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現場,來自國內不同城市的兒童劇場制作人反復詢問大鯨魚劇場:“海星之愿”的漢化版劇目,能到上海之外的城市巡演嗎?這項公益活動開展8年,在上海大鯨魚劇場之外,很難在中國找到能為特需兒童成長提供公共生活與藝術體驗的戲劇項目。今年暑假,“海星之愿”首次走出上海,中文版《暴風雨也不怕》先后在南京和杭州演出,當地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和特需兒童家長們驚訝于孩子在演出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他們從最初的封閉和抗拒到逐漸接納并探索身邊的世界,一場演出帶來的微小的變化讓成年人看到,這些在世俗看來“需要被矯治的孩子”具有意想不到的潛能,老師和家長認為,這樣的劇場作品刷新了他們對兒童劇的認知,也對戲劇教育和戲劇療愈產生全新的感受。
是劇場,更是接納孩子的小世界
“在月球上,我是安全的。”“看看我會發現什么?”“這里一切都有可能!”《月亮上的歌》看似給孩子科普月球的奧秘知識,實則遠非看上去那么簡單。這是為孤獨癥兒童制作的沉浸式戲劇,這類孩子的共性是相當抗拒陌生環境,進入公共空間后,通常只能信任最親密的養育者,很多特需兒童家庭進入劇場時,孩子緊貼著母親不能放手。演出通過科學與藝術相結合、仔細設置舞美和燈光,營造能讓孩子放松的環境,演員以歌唱和舞蹈吸引孩子,讓他們不僅做觀看者,更被好奇心驅使著走進表演區域,參與到敘事中,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月亮上的歌》和之前的《可愛的農莊》《暴風雨也不怕》有著相似的創作理念。“農莊”“暴風雨中的小島”和“月亮”,這些地點是戲劇情境發生的地方,然而特需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不是面對鏡框式的舞臺,孩子們不是被動地觀看一個故事,農莊、島嶼和月球是等待著接納他們的小世界。表演者不要求孩子“觀看”,演出空間里的色彩、光線、道具,表演者的說唱、肢體表達和邀約,一切細節為了營造出讓孩子產生信任感的氛圍。這些特殊的孩子出于對環境、對身邊人的信任,能夠短暫離開自我封閉的繭房,他們像普通孩子一樣,會產生探索的好奇心,他們也能準確、溫和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外界以為的“無法正常社會化交流”。
王佳是一名特需兒童的家長,她記得第一次帶孩子看《可愛的農莊》時,她的心情緊繃,擔心孩子“不乖”“亂跑”,但她很快在劇場里發現,這是讓她和孩子卸下“行為矯正”壓力的空間。她的孩子在放松的狀態下,和身邊人建立信任之后,會笑、會主動接近演員,是能夠對身邊的人和環境產生有效回應的。
演員陳纖纖在過去八年主演《暴風雨也不怕》,她近距離接觸上千個特需兒童,最觸動她的是很多個自閉癥、孤獨癥或發育遲緩的孩子會主動地回應她在劇中的臺詞,或加入她的舞蹈。她沒有預設互動環節,每一場演出因為和孩子產生自然的聯結才完整,這些萍水相逢的孩子是這個劇的“共創者”。
孩子需要“矯治”還是“療愈”?
在八年的時間里,《可愛的農莊》和《暴風雨也不怕》在大鯨魚劇場累計演出超過400場,先后陪伴了2500多個特需兒童家庭,成為上海有溫度、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而對于上海之外的長三角特需兒童家庭來說,這樣的體驗是全新的。
《暴風雨也不怕》在南京的演出結束后,當地一位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給中文版劇目制作人發來很長的一段感想,她很坦誠地表示自己在演出過程中深受觸動,反思是否能在日常教育中為孩子創造同樣包容的環境,讓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她也很誠實地透露,自己原本對即將要帶阿斯伯格譜系孩子是感到困惑的,因為她對這類孩子的了解來自書本的歸納。在演出現場,她觀察了那個孩子的情緒變化,意識到他不是情緒暴躁、沒有情感回應能力的“麻煩孩子”,在自由的、被允許探索的環境里,孩子也在努力地調整他的情緒,盡可能給出能讓身邊人明白的反饋。可是在“矯治”的邏輯下,特需兒童難以被成年人感知的掙扎通常被忽略了。
《暴風雨也不怕》中文版劇組赴杭州演出前夕,2025“海星之愿”特需兒童藝術啟發公益項目對話研討在大鯨魚劇場舉行,近百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特殊兒童醫療/研究人員、特殊兒童家長、戲劇工作者及關注特殊需求人群的志愿者展開一場公共討論,探討一個挑戰公眾認知的觀點:僅僅是特需兒童需要藝術療愈來提供成長支持嗎?把特需兒童從普通人群中劃分出來、區別對待,這是否是方向性的錯誤,為什么不讓戲劇教育和戲劇療愈成為普遍適用于一切孩子的養育方法論?
超過27000名觀眾在線收看收聽了這場論壇的直播,華東師范大學附屬盧灣輔讀實驗學校校長許悅對公眾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經過40分鐘的演出,患有孤獨癥、自閉癥的孩子能從逃避轉向主動融入,能開口表達社會化互動的意愿,這樣的演出讓人們思考真正的教育和真正的課堂應該是什么模樣,課堂教育和家庭生活中真正行之有效的策略也許就是——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中國福利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寧夏補充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被“矯正”,很容易應激地啟動對抗或回避機制,這不是特需兒童的“病狀”,而是存在于所有兒童成長中的普遍現象。特需孩子和普通孩子是相通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信任,也只有當孩子同等信任成年人和身邊的世界,積極的溝通才有可能達成。
最初為了給特需兒童提供情感安慰和成長支持的“海星之愿”,最終追求的是“平等與包容”,這份兒童友好的溫度不僅值得從上海傳遞到全國更多的城市、更遠的遠方,也值得從特需兒童傳遞到普遍的孩子們之間。
來源:網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