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人生如建筑”大展在上海落下帷幕,引起了各界廣泛的關注,觀者如潮,反響熱烈。作為最成功的國際建筑大師,他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反映出時代的特點,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和鮮明的個人的風格,令人贊嘆。
在上海浦東新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校區是貝聿銘先生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作品。其中的一期組團,當為貝先生親自設計。當時貝老已近耄耋之年,但對他這樣一位睿智且長壽的建筑師而言,也可算是年富力強之時,堪稱貝大師留給我們上海的真跡和力作。
從總體布局來看,中歐校園采用了模數化和庭院式的布局原則。采用了3.6米為基本模數的網格,這個數字既符合教學樓等空間開間需求,也是中國傳統模數化建造的延續。教學樓沿中軸對稱分布,但通過走廊、連廊的錯落連接,形成一種松弛有致的秩序感。校園中央是鏡湖水庭,不僅調節小環境氣候,更提供了建筑間的視線滲透,整個校園宛如一座開放的現代中國園林。
在校區核心位置的圖書館,以貝聿銘標志性的幾何語言和光影手法,打造了一座殿堂。它以方形為基座平面,加入了45度斜向軸線的空間變化。立面隨著高度上升逐漸收進,頂部巧妙地設置了一個十字形的玻璃天窗。遠觀整座建筑,輪廓方正規整,灰白相間的色調沉穩大方,給人以端莊肅穆的第一印象。步入館內大廳,內部空間充滿變化:圖書館的中庭平面并非方形,而是一個八邊形,八角形的中庭一直通到頂層,仰頭可見十字形天窗將明亮的天光均勻灑入室內,效果非常生動。
中歐校園細部設計的關注也令人嘆服。外墻采用了精致的淺灰色花崗巖貼面和白色墻面相結合,花崗巖板的尺寸和鋪貼紋樣都經過精確安排,使水平灰色條紋與窗洞排列相協調,在不同樓棟之間保持一致的標高線,整個校園遠看過去有一種連貫的韻律感。
我們可以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中歐校園的特點:第一,幾何形體。中歐上海校園整體造型以方形和三角形為基調,并局部融入圓形元素,體現出純粹而強烈的幾何美學。第二,庭院空間。校園采用傳統院落式的布局,但“圍而不死”,建筑圍合出多個尺度適宜的庭院,講究開合有度、虛實相生,使庭院空間既有凝聚力又保持通透開放。第三,黑白素色。建筑主體立面以黑、白、灰三色為基調,所有固定構件皆素雅無華,仿佛中國水墨畫中的基調。而室內陳設、藝術品以及四時景色略加色彩,點綴其間,使空間富有生機。第四,磚石建構。在細部上大膽創新,磚、石、玻璃和鋼材交織拼接,形成獨一無二的建構。貝先生用青磚設計的一系列底層漏窗,正方形立面,磚制窗欞45度交叉拼接,內側安裝玻璃。匠心獨運,工藝精致。對青磚的細膩運用勝過了香山飯店的壓頂和墻面,后來在蘇州博物館也考慮材質耐久的原因轉而使用黑色石材。磚制漏窗,已成貝先生作品的絕響。
我在同濟大學求學的時候,有幸兩次聽過貝先生的講課。我的導師陳從周先生,是貝先生的摯友。陳先生曾為貝先生北京香山飯店設計擔任園林顧問,留下了“千里驅車到京門,入林唯恐不云深,老來清福何曾減,我住香山第一人”的詩句。陳先生也跟我們講過與貝先生的故事,比如重訪獅子林的感悟,外灘輪渡上帶著法國攝影師拍紀錄片,在陳先生家里吃橘子等等。今天,兩位大師都已作古,但他們留下的作品和思想,仍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正如貝先生所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
來源: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