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跟我差不多年紀的旅滬粵東女孩將剛剛繼承的父親遺產折現2萬5千元,捐給東北義勇軍。最讓我震撼和感動的是,她兩次前往虹口的中國銀行請求折現才成功,并且跟銀行工作人員表示,自己要保密,不想沽名釣譽,因此通過《生活》周刊捐款時僅留名‘上海粵東女子’。”2000年出生的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展陳與宣教部館員李孟月說。
去年夏天從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畢業,成為博物館新鮮人,“抗戰中的女性力量”是李孟月完整參與策劃的第一個展覽。展覽籌備近一年,在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展出后,9月3日即將巡展至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蓄意制造、悍然發動侵華戰爭,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1945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曙光終于照亮中華大地。十四年抗戰歷程中,中華兒女同仇敵愾,奮起反抗,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尊嚴和民族獨立。其中,更有一群特殊的群體,她們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她們以柔弱之軀肩負起保家衛國的重任,用勇氣和智慧譜寫了一曲曲感天動地的英雄贊歌。
展覽現場
“抗戰中的女性力量”展覽由中國近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和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聯合舉辦,以抗日戰爭時間線為明線,婦女解放為暗線,相融相嵌,聚焦女性在戰爭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婦女解放與民族解放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通過近百件珍貴文物、百余張歷史照片,展現中國女性從家庭走向社會、走入戰場、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
展覽現場
展覽以“抗戰中的女性力量”為主題,分“局部抗戰”和“全民族抗戰”兩大篇章。上篇“局部抗戰”通過歷史圖片、人物訪談、文獻資料等,主要講述九一八事變后東北抗日戰爭中的女性身影、一二八事變后中國婦女組織的相繼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婦女運動新篇章等。下篇“全民族抗戰”以人物故事、實物展品、多媒體互動等形式,展現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女性在武裝抗日、戰地服務、擁軍支前等領域支援抗戰,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展覽現場
展品包括1932年10月出版的抗戰歷史畫冊《淞滬御日血戰大畫史》、1932年十九路軍總指揮部收到生活周刊社捐款收據、國難戰士救護慰勞會紀念章、國難戰士救護會后方傷兵醫院紀念章,八路軍女戰士使用過的牛皮公文包、馬褡子,繳獲的日軍軍毯等。
八路軍女戰士使用過的牛皮公文包、馬褡子
那位年輕的粵東女孩事跡,是策展團隊從庫房資料中發掘的。除了收到捐款的憑證,展覽中還展示了東北義勇軍將領馬占山給《生活》周刊的親筆回函,其中表達了對這位粵東女子帶頭捐款的感謝。
收到“上海粵東女子”捐款的憑證
東北義勇軍將領馬占山給《生活》周刊的親筆回函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對“00后”李孟月這一代人來說,硝煙已十分遙遠。“過去是從歷史課本里,從網絡和多媒體中了解這段歷史,這次參與策展對我來說是對抗戰史的一次全面學習。戰爭不再是一個宏大主題,而是普通人的處境和貢獻,尤其是從女性角度,看到她們的不屈不撓。戰爭并沒有讓女人走開,婦女解放和民族解放一直交織在一起。”李孟月說。
展覽尾聲,一面特別設置的“婦女先驅語錄盲盒墻”,收錄了中國婦女運動先驅們的珍貴箴言,在上海展出時,這一互動展項吸引不少年輕參觀者駐足細看。下周就將啟程前往長春布展,李孟月說,對當代年輕人而言,婦女前輩們的斗爭和不屈,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希望感染自己的抗戰故事可以感染更多年輕人。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