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州歌舞劇院舞劇《英歌》在彩排中。該劇講述的是英歌這一非遺藝術項目背后所承載的家國情懷。 南都記者 鐘銳鈞 攝
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合呈獻的《布蘭詩歌》劇照。
由文化和旅游部主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于今年10月17日至11月27日舉行。
8月21日,本屆藝術節的劇(節)目公布新聞發布會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舉辦。據會上介紹,本屆藝術節將秉持“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辦節宗旨,預計舉辦各類演出展覽活動500余項,共計1200余場。值得一提的是,在藝術節開幕次日,即10月18日,還將正式開啟“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活動。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于10月17日在上海大劇院拉開帷幕,據了解,開幕式演出由上海昆劇團與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昆劇《太和正音——故宮昆曲萃集》(第一季),閉幕演出則是11月27日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舉行的丹尼爾·哈丁與圣切契利亞管弦樂團音樂會,這也是新任音樂總監丹尼爾·哈丁上任后的首度率團訪華。
南都記者了解到,此次藝術節共包括“藝享全球”舞臺演出、“藝聚百家”國際對話、“藝通世界”國際演藝大會、“藝術天空”惠民活動、“藝美全城”藝術教育、“藝創未來”扶青計劃、“藝覽紛呈”城市聯動、“藝展無限”融合創新等八大板塊活動。其中,在55臺主板演出中,境外項目占比近六成,在滬首演比例近九成。“首演”之余,還有“獨家”加碼。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組委會執行副秘書長、藝術節中心總裁李明表示,藝術節堅持“內容為王”,一方面精進自身藝術策劃能力,積極擁抱時代發展,發掘、委約精品,一方面發揮全球資源配置能力,聯動全球知名藝術機構、藝術家和新銳力量,探索多元演藝形態,樹立藝術風向標,“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平臺含金量、影響力和好感度、吸引力,正在國際舞臺被不斷提及,優質節目的供應是其中不可動搖的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屆藝術節開幕次日,即10月18日,還將正式開啟“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活動。在發布會現場,據廣東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崔朝陽介紹,此次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主要包括粵港澳大灣區舞臺精品展、“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嶺南非遺藝術表演以及優質文化產品宣介四個方面。
亮點
粵港澳大灣區舞臺精品展:
粵港澳近年原創舞臺劇目集中演繹
南都記者了解獲悉,在粵港澳大灣區舞臺精品展中,將有7臺粵港澳近年的原創舞臺劇目集中演出,包括廣州歌舞劇院創新演繹的嶺南特色舞劇《英歌》,齊聚“梅花獎”雙旦李嘉宜、吳非凡的廣州粵劇院古裝粵劇《雙繡緣》,廣州芭蕾舞團體現“灣區精神”的芭蕾舞劇《家園》,結合現代舞、戲劇、肢體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的雜技劇《站臺》,還有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葉童領銜主演的話劇《唔講得》,逾百位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藝術家聯合呈現的《布蘭詩歌》,結合戲偶與音效探討生命教育的澳門多媒體偶劇《蟲蟲的倉鼠》。通過涵蓋多種藝術類型的優秀原創劇目,集中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多元共生、融合創新的特質。
具體來看,《英歌》以嶺南非遺“英歌”為核心,通過上世紀30年代“父下南洋、子尋根”的親情敘事,將個體成長與家國情懷相聯結。《家園》以粵港澳大灣區為背景,圍繞“大灣區心靈歸宿”主題,講述華僑后代青年戀人回歸祖國、投身灣區建設的故事,展現時代變遷下的情感人性與家國情懷。全劇以現實主義舞蹈創作為基調,融入嶺南非遺元素,如粵劇水袖、南拳、英歌、舞龍、舞獅,將民族化動作與芭蕾有機結合,呈現地域文化的獨特美感。
《雙繡緣》以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記載的南海少女盧眉娘為原型,其以巧手繡制《法華經》七卷而聞名,被后世奉為廣繡始祖;泟∨c廣繡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傳統粵劇戲服即以廣繡為基礎,《雙繡緣》則讓這一傳統工藝在藝術節的舞臺上煥發新生。《唔講得》改編自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喻榮軍的舞臺劇《不可說》。原作以敏感的筆觸,對孤獨感、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及生離死別進行了豐富細膩的表達。
此外,《布蘭詩歌》演出中包含《布蘭詩歌》與《最后的歌》兩部分,前者以卡爾·奧爾夫為中世紀詩歌譜寫的作品為藍本,分三部分,主要圍繞中世紀詩歌主題,后者的靈感則來自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以“理想與欲望”為核心,借角色互動探討“美”!墩九_》以“新馬戲”形式,通過解構失重、拋接等雜技技藝,融入現代舞與肢體劇場元素,在驚險震撼中注入情感厚度,傳遞直面未知的勇氣與堅守的信念。《蟲蟲的倉鼠》則主要闡述了愛、告別與勇敢釋懷,蟲蟲與爺爺教會大家感受生命輪回,愛會轉換模樣繼續守護。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
350多位嶺南美術名家代表作品展示
“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則將在上海世博園中華藝術宮舉辦,共匯集350多位從近現代到當代的嶺南美術名家代表作品,共700多件(套),涵蓋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畫、裝置及美術科技等領域,同時輔以詳實的文獻展和珍貴影像展示。據崔朝陽透露,此次展區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展廳20個,展出將持續3個多月,從作品品類、規模來看,當屬迄今廣東美術展覽之最。
七大主題板塊中,“勇立潮頭——洋畫運動在廣東”回溯廣東作為中國洋畫運動策源地的歷史貢獻,集中展示林風眠、李鐵夫等藝術家的油畫作品;“藝術革命——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深入探討兩大藝術群體的理念碰撞與革新實踐,重點呈現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藝術家的作品;“匕首投槍——新興木刻運動及漫畫”聚焦廣東藝術家以藝術為武器的抗爭精神,展現藝術作品如何喚醒民眾抗日意志;“激情歲月——為人民服務 為時代謳歌”呈現新中國成立后廣東美術工作者扎根生活的創作熱忱;“弄潮擎旗——改革開放中的廣東美術”展現廣東美術走向繁榮和多元發展的新時期;“百花爭妍——創新創造 再筑高峰”彰顯新時代廣東美術的多元繁榮,以及新的秩序、新的藝術格局的逐漸形成;“風起南方:當代藝術實踐”則聚焦當下廣東藝術的前沿探索。
此外,展覽還設有四大特別專題:“山河頌:關山月與黎雄才藝術專題”“粵韻匠心:工藝美術精品”“從廣州出發:廣州三年展”和“光影美術館”,從不同維度延伸展覽內涵,既展現嶺南藝術大師的獨特魅力,又挖掘廣東民間藝術的深厚底蘊,更以當代視角詮釋廣東美術的傳承與創新。
嶺南非遺藝術表演:
英歌舞、醒獅傳遞嶺南文化溫度與誠意
本次文化周還特別組織英歌舞、醒獅等富有嶺南特色的非遺文化表演,深入展館、商圈、美育空間等上海城市公共區域開展互動展演,與美術大展動靜結合、相互輝映,展現獨特魅力。這些充滿南國生命力的藝術形式,將以最親切直接的方式與上海市民相遇,傳遞嶺南文化的溫度與誠意。
廣州南國醒獅團
廣東醒獅展演《獅王爭霸》
廣東醒獅歷史源遠流長,其雛形源自唐代宮廷獅子舞,后隨移民南下扎根嶺南,是融舞蹈、武術、音樂、技巧于一體的民間傳統藝術。廣州南國醒獅團于1994年由“趙家獅”第五代傳人趙偉斌創立,被評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項目。該團精心創編的獅劇廣受歡迎,屢次登上國內外重大舞臺,參與上海世博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天安門文藝晚會等十余場演出活動。作為中國對外交流的“文化使者”,醒獅團曾接待多位外國元首,出訪全球三十余個國家進行表演交流,并榮獲百余獎項。本次展演將呈現經典劇目《獅王爭霸》,生動展現國家級非遺廣東醒獅的精湛技藝與獨特魅力,帶來一場別具一格的傳統文化盛宴。
普寧南山英歌隊
“中華戰舞”普寧英歌《雄風》
普寧南山英歌傳承自明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舞蹈取材于《水滸傳》,生動演繹梁山好漢的俠義氣概。作為普寧快板英歌的杰出代表,南山英歌以鑼鼓節奏緊湊強烈、鏗鏘有力著稱,舞者動作迅捷剛勁、力道十足,整體氣勢磅礴雄渾,被譽為舞出中華民族之魂的“中華戰舞”。南山英歌隊在國家級傳承人陳來發的帶領下銳意創新,獨創的小組舞表演形式被融入傳統群舞,賦予非遺藝術嶄新的生命力。其演出足跡遍及海內外,曾應邀參加各類文化交流和大型演出活動,廣受贊譽。此次獻演的《雄風》中,舞者們將佩戴水滸英雄臉譜,融南拳套路于豪邁舞姿,通過壯觀的陣列變換,在奔騰跳躍中向觀眾展示潮汕人民的勇敢勤勞,傳遞普寧英歌的千年氣韻。
優質文化產品宣介:
推介大灣區代表性劇目及品牌文化
優質文化產品宣介層面,則將在國際演藝大會設“粵港澳大灣區特展展位”、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專場推介會”。
據了解,屆時,將會有10余家粵港澳具有代表性的演藝機構,向海內外推介大灣區代表性劇目及品牌文化活動,舉辦項目簽約儀式,以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優質文化產品走向世界。
來源:南方都市報